农村俗语:“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有啥道理?


农村俗语:“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有啥道理?


文章图片


农村俗语:“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有啥道理?


文章图片


农村俗语:“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有啥道理?


文章图片


农村俗语:“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有啥道理?


导读:农村俗语是咱们农民世世代代在生活中所总结的经验 , 浓缩的精华 , 通过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约定成俗 , 口口相传于民间 , 不仅道理显而易见而且朗朗上口趣味十足 , 不仅体现了咱们农民的智慧 , 也表达了深刻的道理 , 更方便了大家的理解记忆和交流沟通!

不知是因为这燥热的三伏天容易犯困 , 还是因为餐后嗜睡症犯了 , 中饭过后沙发一躺就睡着了 , 可刚睡着没一会儿就被隔壁大娘的骂街声给吵醒了 , 出于农村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本能反应 , 连鞋都顾不上穿就冲了出去 , 到了现场一问 , 原来是因为大娘的小孙子上午跟村里几个小孩子去河里洗澡了 , 听说还呛了好几口水 , 回家时全身湿漉漉的 , 嘴唇还发着紫全身打着颤 , 大娘看着既心疼又担心 , 于是就跑出来骂那几个年纪大一点的小孩 , 认为是他们带他的小孙子下河洗澡 , 对其百般苛责痛骂 , 似乎把所有脏话毒话狠话骂完都难解她心头之恨 , 尽管那几个小孩百般解释是她小孙子跟着他们去的 , 终究还是百口莫辩难敌大娘那老辣的三寸不烂之舌 , 最后也只有哑巴吃黄连 , 低着头默默的走开了 。

看了上面这个小插曲 , 明眼人都能够明白 , 那群小孩肯定是背了黑锅的 , 就算不是他们带去的 , 是大娘的小孙子跟去的 , 大娘也会一口咬定是他们带去的 , 总之这种瓜田李下之嫌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可谓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 而古人们为了告诫后人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 也总结很多的俗语 , 其中就有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人不进庙 , 二人不看井 , 三人不抱树”的说法 , 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何道理呢?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1.一人不进庙:如果要给寺庙找一个代言词 , 我想一定非“庄严肃穆阴森恐怖”莫属 , 如果单枪匹马独闯庙宇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让人心悸害怕的事情 , 要是胆小的人就算是吓出什么病来也不足为奇 , 一些思想封建的人还以为你真的中了什么妖气 , 再加之寺庙里一般供着一些贵重的佛像文物和一些信徒们留下的香火钱财 , 如果你一个人进庙 , 没丢东西还好 , 要是丢了东西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肯定是你 , 而你又没有人可以帮你作证 , 那岂不是百口莫辩哑巴吃黄连吗?所以有了一人不进庙的说法也就合情合理了 。
【农村俗语:“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有啥道理?】
2.二人不看井:常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 同理井可以赐人甘泉也可以让那些自寻短见的人完成心愿 , 如果两人去看井 , 要是其中一人有意寻短见 , 或者是探井过程中其中有一人不小心掉到了井里 , 那其家里人或是旁边的人肯定会怀疑嫁祸于你 , 说你别有用心谋财害命故意把人推下井去的 , 你又拿何证明你的清白 , 那岂不是白白蒙冤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吗?就算最后通过努力取证洗白了 , 也可想而知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付出多少幸酸!由此看来两人不看井也就有了一定的道理了 。

3.三人不抱树: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 , 两个和尚抬水喝 , 三个和尚没水喝” , 其实三人抱树又何尝不是一个道理呢?毕竟都是搞集体吃大锅饭 , 出工不出力都会有饭吃 , 反正都无所谓 , 所以三个人抬树的话 , 抬在中间的那个人 , 总难免会被另外两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出力 , 又或是说抬得距离是离前面的人远点还是离后面的人远点 , 让抬两头的人总是怀疑中间的人是在帮另外一个人 , 换而言之也会让人觉得是另外两个人在整某一个人 , 所以搞得三个人都会非常尴尬 , 甚至闹些不必要的矛盾 , 所以说三人抱树这样的事情就最好不要去做了 。

综上所述 , 我们就不难理解俗语“一人不进庙 , 两人不看井 , 三人不抱树”究竟说的是个什么道理了 。 也一定明白了古人说出此话的初衷 , 更能体会到古人通过生活经验的总结来告诫后人的用心良苦 。 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