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噪音过敏反应,越刻意越无效


对抗噪音过敏反应,越刻意越无效


文章图片


对抗噪音过敏反应,越刻意越无效


文章图片


对抗噪音过敏反应,越刻意越无效



【对抗噪音过敏反应,越刻意越无效】

人们总有一些奇怪的想法 , 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
比如:一个人走向悬崖纵身一跃;被迫加班时暴揍老板;走在大街上想象自己被车撞飞;父母担心孩子发生意外;男人想象妻子正在出轨;老人听闻同龄人得了癌症去世后开始担忧自己也得了癌症......
这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侵入性思维” , 虽然它们听上去很“离谱” , 但几乎所有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 侵入性思维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 , 经常毫无预兆 , 其内容往往令人担忧、困扰或怪异 。 这些想法是无意义的大脑垃圾 , 如果你忽略或不对其进行注意 , 它们会随着其他想法淹没在意识流中 。
虽然这些怪诞的想法并不会对我们产生消极的影响 , 但如果我们每天都关注这些想法 , 侵入性思维就会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 成为无法清除的大脑垃圾 。
侵入性思维与噪音过敏有什么关系?

一、并非所有声音都在打扰你
人是离不开声音的 , 一个听力健全的人 , 需要丰富多彩的声音来感知这个世界 。 除了那些杂乱无章又刺耳的声音被广泛地定义为噪音外(物理性噪音) , 剩下的噪音几乎都是人们的主观感受 , 即打扰到人们的声音都可认为是噪音(心理性噪音) , 不过这样的定义总会产生很多分歧 。
分歧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打扰” , 不同的人是否会被同一种声音打扰?这是一个庞大的命题 , 虽然我可以用“因人而异”来概括这个问题 , 但人们更关心的是那些令人讨厌的声音 , 何时才能彻底消失?
安静不是无声 , 而是不被打扰 。 声音打扰有三层含义 , 其一 , 声音进入人的听觉系统后产生了负面消极影响 , 造成分神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反应;其二 , 知道某些声音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影响 , 为消除隐患 , 大脑强化听觉系统去捕捉这些声音 , 故而导致无法继续从事原本计划内的事;其三 , 过度强化细微声音的危害性 , 强迫性厌恶某一类特定的声音 , 生活在声音的极大恐惧困扰之中 。
我们肯定环境是无法被彻底消音的 , 这就意味着声音与人的生活是如影随形的 。 过度强化听觉系统去刻意关注声音的后果 , 始终无法获得安静 。 相反的 , 这种过度强化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会对人的心灵制造更多干扰 。
事实上 , 真正能够影响你的声音只占了你听到的全部声音中的一小部分 , 除去物理性噪音对人听觉造成不适外 , 所有心理性噪音对人的危害都是缓慢的心理反应 。 当你正在想象那些烦人噪音的时候 , 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念头 , 当你走在路上 , 坐在车里 , 躺在床上的时候 , 这些念头偷偷地加剧着你的焦虑与不安 。 这就是所谓的噪音过敏反应 , 是一种被噪音影响后产生的侵入性思维 。

二、明明很累 , 但是睡不着
你一定知道这种滋味的难受程度 , 可是你越是想摆脱 , 却越陷越深 , 这也是很多脱敏失败人员的真实写照 。
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 叫做“不去想粉红色的大象” 。 实验程序是 , 将被试者领进一个空房间当中 , 独自呆上一个小时 。 之后 , 实验人员会在计时前 , 暗示被试者“不要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 ”结果每一个被试者都表示 , 在一个小时以内 , 一只粉红色的大象曾几次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 。
当我说“不要想一只大象”时 , 人们的大脑就会自动的联结到“大象”这个关键词汇 。 当你正在床上失眠挣扎时 , 你反复暗示自己 , 不要去想那些毫无意义的人和事 , 可是大脑就像着了魔似的 , 一定会马上联想到你刚刚暗示自己不要去想的那些内容 。 就像实验中 , 实验人员越不让被试者去想象粉色大象 , 反而越会去想 。 这种“对抗”和“侵入性思维”之间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循环 。
不过 , 失眠的原因还有很多 , 这里只是举了其中一种情况的例子来说明 , 当侵入性思维与自身困扰捆绑在一起时 , 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 当我们试图去对抗这些无意识的胡思乱想时 , 这些胡思乱想就已经被赋予了关注 ,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明明很困 , 但依旧会眉头紧锁辗转难眠 。 有的人试图噪音脱敏 , 却把脱敏视为解决噪音问题的唯一途径 , 每时每刻都在暗示自己不去听 , 不去想 , 可是太刻意的行为 , 往往适得其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