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抚仙湖在云南绝对算得上古早景区 , 而禄充风景区又是抚仙湖早期当仁不让的C位 , 早在2010年抚仙湖风景区内的禄充风景区就已经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
这里曾经因为盛产抗浪鱼而闻名 , 如今少了食客和渔民 , 这里的湖水反而愈发的安静迷人 。
禄充村景区内有一禄充大洞 , 位于村南 , 地下泉水非常丰富 , 水温常年保持在24℃左右 , 源源不断流入抚仙湖 , 夏秋时节 , 用水车车水捕捞成群结队逆水而上的鱼群 , 是这里的一大奇观 。
车水捕鱼所捕捉的鱼是抚仙湖的名贵鱼种——抗浪鱼(又叫:??鱼) , 身长约15-20厘米 , 肉质细嫩 , 味道鲜美 。
抗浪鱼鱼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抚仙湖 , 和星云湖的大头鱼、滇池的金线鱼、洱海的弓鱼 , 并称为云南四大土著鱼种 。
【抚仙湖|这个小渔村,曾因抗浪鱼而闻名,如今鱼少了,风景却更好了】
由于鱼类喜欢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鱼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 故而得名“抗浪鱼” 。
在抚仙湖边 , 捕抗浪鱼十分生态 , 不下湖、不用船、不用钩、不用网 , 只需在岸上捕捞 。 所以 , 当地人不叫“捕鱼”而称“拿鱼” , 并有空手拿鱼卖现钱的说法 。
这其中 , 最有名的捕鱼方法便是水车捕鱼 。
车水捕鱼的区域是由108眼鱼洞组成 , 分别以当地村民的姓氏、地形、地各等来命名 , 在当时能开并拥有一眼鱼洞 , 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车水捕鱼的原理是渔民地下泉水分成若干股顺着挖好的小沟流入湖中 用一木制水车将湖水车入沟中与泉水混合 。 并将鱼笼放在水流混合处 , 顺着水流流入鱼笼中 , 笼子一头大一头小 , 鱼从大口进 , 却无法从小口出鱼只能进不能出 , 成为了渔民的囊中之物 。
每年的立春至立秋为鱼汛期 , 当地渔民按照其产卵时“来三去七”的规律 , 发明了独特的捕鱼方法“车水捕鱼” 。
所谓“来三” , 就是第一天“见鱼” , 也叫“有鱼”人们为了第二天多捕鱼 , 会捕捉少量鱼儿作为“游子”放在洞中引诱其他鱼靠岸进洞 。
第二天叫“扯正鱼” , 渔民们早早地跑到洞口去抓鱼 , 直到天黑 。
第三天称“扫尾鱼” , 进入鱼洞的会逐渐减少 , 直到无鱼进洞 。
等到第七天 , 鱼的数量又在此恢复 , 如此反复 , 成为了所谓的“去七” 。
除此之外 , 水车捕鱼法还演变出了弯沟捕鱼法 , 渔民们会在湖岸沙滩上挖出一条长长的弯曲的“U”形沟 , 沟很浅 , 沟宽30至40厘米左右 , 两头连着湖 。 然后 , 在沟的一头驾起龙骨水车车起湖水 , 让湖水沿着弯沟从另一头流入湖中 , 抗浪鱼就会逆着水成群结队而上 , 游进弯沟里 , 等鱼儿铺满沟面时 , 停止车水 , 只管在干沟里捡鱼 , 收获甚多 。
由于抗浪鱼价格高昂 , 野生抗浪鱼一度遭到渔民疯狂捕捞 , 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 更是在1980年代逐渐绝迹 , 近年来随着人工培育 , 虽然可以在市场上见到但早已是奇货可居 。
如今的澄江禄充 , 鱼洞还在 , 但是早已没有了渔民的踪影 。
到此一游的游客也再也吃不到闻名遐迩的抗浪鱼 , 取而代之的是澄江常见的铜锅鱼和洋芋饭 。
人少了 , 水清了 , 原来的鱼洞在积水的情况下 , 犹如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湖边 。
湖上停靠的船只寂寞地等待着迟迟未至的游客 。
安静的禄充 , 挺好 。
推荐阅读
- 云南|洋丝瓜藤满山坡、剑麻威武挺拔,走米轨铁路,我们遇见熟悉的植物
- 火山|云南小瑞士,稻田火山与古老温泉惊艳世界,600年的边陲小城!
- 手鼓|黑旅游霸道现象频发,“没钱就不要进来”惹众怒,这是谁规定的?
- 云南|群山涧壑一湖蓝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程海 | 美丽云南第三季
- 青海|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对不对?看看最黑的景点都在哪
- 云南|云南不起眼的小城,游客不多却坐拥10处国宝古迹,藏云南第一大文庙
- 云南|彩云之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