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唯一被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慢节奏生活媲美成都,夜景又神似香港( 二 )



此外 , 嘉峪关新城壁画墓中出土的驿使图画砖 , 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 , 但是中国邮政的形象家喻户晓 , 那便是驿使图画砖上的人物 。 砖上绘一骑马疾驰的信使 , 信使一手紧控僵绳 , 一手举示传符 , 唯独没有嘴巴以示昔日驿传的保密性 。

甘肃是彩陶故乡 , 博物馆内甘肃彩陶展厅中的新石器时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 也是我们过去课本上的明星人物 。 这一文物出土于天水大地湾遗址 , 是其中唯一以人为形象的陶器 。 少女短发齐额 , 挺鼻小嘴 , 五官端正 , 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 , 表现了当时的女性崇拜 。

除了来之前就知道的三件宝贝 , 馆内的《仪礼》简、唐三彩凤首壶、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元代玻璃莲花托盏等也让人叫绝 , 一看到就无法挪开视线 。

中山桥:万里黄河第一桥 , 唯见长虹傲碧霄
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 , 它是兰州最悠久的一座古桥 , 也是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 , 如今是兰州当仁不让的城市地标 。 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通行以来 , 中山桥经历了包括1949年解放兰州战役在内的数次近代大事件 , 在2006年晋升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如今 , 这座经历风风雨雨的铁桥依旧坚不可摧地飞架黄河两岸 , 每天迎接着熙熙攘攘的游客 。 走过那座著名的中山桥 , 也就走过了兰州的百年沧桑 。 而黄河上的水上游览项目 , 游轮、游艇、包括当地特色的羊皮筏子 , 都会从中山桥下穿过 。 桥上桥下 , 都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 。



对于兰州人来说 , 中山桥就像一位陪伴自己成长的亲人;它总是屹立在黄河之畔 , 也向想要休闲的市民敞开怀抱 。 每天下午 , 中山桥两侧岸边的茶摊 , 坐满了来喝茶聊天的当地人 。 大家吹着河畔的微风 , 就着一杯三泡台或者黄河啤酒谈天说笑 。


后来我们在白塔山的树荫下 , 同样看到了不少来喝茶打牌的当地人 。 这种在市中心到处支座喝茶的场面 , 不免让人想到了成都;不得不说兰州作为一座休闲城市 , 城市安逸的节奏也并不亚于成都 。 这种形式的休闲 , 用一个词形容 , 就是“服坦” 。


夜幕降临 , 中山桥一改白天的朴素 , 炫目的装饰灯光让这座老桥变得美轮美奂;站在南岸 , 百年中山铁桥与对面的白塔山五彩缤纷的灯光秀共同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站在北岸 , 中山桥与现代城市的高楼林立霓虹璀璨 , 让人想起了兰州“西部小香港”这一外号 , 似乎有那么点道理 。 有些迷人 , 有些赛博朋克 。



白塔山:巘顶白塔极目远 , 锦绣河山收眼帘
搭乘黄河缆车上白塔山 , 在白塔山顶俯瞰兰州两岸风光 , 再一路步行下山回到中山桥 , 是兰州的经典保留玩法 。


白塔山 , 因山顶的白塔寺内有一座白塔而得名 。 始建于元代的寺庙 , 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重建 , 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 我们上山的时候适逢白塔寺闭门维修 , 只能通过无人机的视角来大致了解一番寺庙的布局 。
不过 , 白塔山最吸引人的地方 , 还是这里能从高处更直观地欣赏兰州被黄河穿城而过的画面 , 城河风光尽收眼底 , 两岸建筑古今交融 , 彰显城市的历史底蕴 。



站在白塔山顶 , 同样能看到随处可见的荒山 , 让你怀疑眼前这座兰州城市的真实性 , 也让人感叹兰州城市建设的不易和人类的伟大 。 不急着赶路的话 , 大可以在观景台小坐一会 , 看着眼前这座城市缓缓打开的图卷 , 山水与城市相伴而生 , 造就了黄河边独一无二的兰州 。


有兴趣的游客 , 可以在白塔山上等一场日落 , 然后陪着这座城市一起等待华灯初上 。

正宁路夜市:流不尽的黄河水 , 吃不完的兰州味
人们对于兰州美食最大的误会 , 可能就是那家开遍全国的“兰州拉面” 。 然而 , 当你真正到了兰州 , 开口问兰州人:“兰州最好吃的兰州拉面在哪?”得到的回复往往会颠覆你的三观 , 那就是:“兰州 , 没有兰州拉面 。 ”原来 , 火遍大江南北的“兰州拉面” , 居然是青海人经营的 。 而兰州 , 只有兰州牛肉面 。


比起全国各地的“兰州拉面”店里的出品 , 兰州牛肉面更为讲究 。 兰州牛肉面具有一清(牛肉原汤与三十多味调料) , 二白(萝卜) , 三红(香而不辣的西北油泼辣子) , 四绿(葱、香菜) , 五黄(面条黄亮)的特点 。 根据面条的宽度 , 还会细分为大宽、二宽、韭叶子、二细、三细、细的、毛细这些找不到规律的词汇 , 让初来乍到的游客选择困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