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南蛮不蛮:这座埋没了4000年的江南古城或许颠覆你的认知( 二 )


【作坊|南蛮不蛮:这座埋没了4000年的江南古城或许颠覆你的认知】另外 , 在祭祀区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陶制祭器 , 包括陶缸、长筒形陶器、陶偶即陶塑动物和陶塑人像等 。 其中长筒形陶器形状上细下粗 , 呈塔状 , 类似史前社会生殖崇拜信仰所特有的陶祖 —男根的象征 , 加上出土地点紧邻墓地 , 据此可以推断 , 该祭祀区为祭祖场所 。
考古人员发现 , 石家河文化中期时 , 邓家湾祭祀遗迹被平整为祭祀场地 , 地面摆放有大量成排的套缸 , 还有数量很多的小型陶偶和动物陶塑 , 仅摆放整齐且比较完整的陶缸就有120件之多 。 套缸占地面积很大 , 因扰动和破坏 , “自然”分割成好几片区域 , 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度就达到了20米左右 。
一些陶缸上面有刻划符号 , 如镰刀、杯子和号角等 , 总共有十多种形象 。 另外还出土了成千上万的红陶杯 , 其形象和陶缸上所刻相同 。 小型陶偶数以百计 , 姿态各异 。 但绝大多数都头戴浅檐帽 , 身穿细衣长袍 , 且呈跪坐抱鱼式 , 显得极为端庄虔诚 , 像是在上祭的样子 。
动物陶塑种类繁多 , 有狗、绵羊、山羊、猪、大象、猴、兔、狐狸、鸡、雉、猫头鹰、短尾鸟、长尾鸟、龟、鳖和鱼等 。 其中以狗、大象、鸡和长尾鸟的数量最多 。

邓家湾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塑小动物
学者普遍认为 , 这种场面可能是反映了一种庆贺丰收的祭祀活动 。 大批陶缸或陶臼摆放在那里 , 意在表现在重大祭典中粮食的收获和加工场面 。 陶缸上刻划的杯子和遗址中数量庞大的红陶杯应该是一种祭具 , 大量的陶塑动物则可能是代表祭祀时用的牺牲 , 而那些抱鱼跪坐的陶偶则应是祭祀者虔诚祭告的形象 。
这种庆贺丰收的大典场景目前只在邓家湾和古城外的肖家屋脊有发现 , 而邓家湾的规模和内容又都超过了肖家屋脊 , 说明这种宗教性活动具有独占性和垄断性 —这是文明起源过程中才会发生的特有现象 。
三房湾遗址位居古城内西南角 , 曾出土数万件红陶杯 , 还发现有数量不等的陶窑、黄土坑、洗泥池、蓄水缸等 。 考古人员推断 , 这是一个大型的陶器生产作坊 , 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时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 。
肖家屋脊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南面 , 是石家河古城文化聚落群一个重要成员 , 面积约15万平方米 , 1987年开始发掘 。 发现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陶窑、井、道路和水塘等 , 出土遗物以玉器、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铜矿石为主 。 遗存包含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夏商文化 。
石家河文化早期墓葬出土了100多件同类型陶器 , 表明这些墓葬主人生前的身份很可能是陶工 。 石家河文化时期流行瓮棺葬 , 并以玉器作为陪葬 。 肖家屋脊遗址内 , 各墓随葬品多寡不同 , 从一无所有到琳琅满目数十件不等 , 最富裕的瓮棺葬随葬有各种精致玉礼器达56件 。 最主要的是 , 这些玉器的材质都来源于同一种原料 ,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半成品 , 说明肖家屋脊也是玉器加工场所之一 。
印信台遗址是一处顶部面积达1175平方米的祭祀台 , 位于石家河古城的西边 , 与石家河西城垣隔护城河相望 。 祭祀台分为三层 , 截面为梯形 , 共揭露出四个人工黄土台基、陶缸遗迹、土坑墓和瓮棺葬等遗迹 。
四个黄土台基均为长方形 , 最大的台基东西长30米、南北宽13米 , 台基最高处达4米 , 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 。 其中台基Ⅱ与台基Ⅲ之间的低洼地带发现了两组由数十个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 , 总长达20多米 。 缸的上部多有直行或斜行的绳纹、篮纹 , 有的还有刻划符号 , 和邓家湾所见者略同 。
这些套缸当时应是半埋于地面下的 , 刻有符号的一面朝上 , 在土台上举行仪式活动的人应可以看得见 。 至于套缸上刻划符号的意义 , 多认为是祭祀时供品的象征和族徽 。这些套缸尽管局部遭到破坏 , 仍可清晰看出其排列的基本规律 。

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
印信台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 , 其宏大的祭祀台基、奇特的祭祀用品给了我们充分想象史前人类祭祀场景的空间 。
罗家柏岭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东侧 , 面积约5000平方米 。 占主体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可分为两期 , 皆属石家河文化的较早阶段 。 遗址存在极少量的屈家岭文化晚期遗存 。 发现一座制作玉石器的大型建筑 , 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和一些铜器残片、铜渣、铜矿石等 , 还有数百件纺轮 。 河东岸靠近该遗址的地方还出土了大量半成品的石器 , 说明这一带是很可能是玉器、石器和纺织手工业作坊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