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心脏病是传染病?《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引发争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微生物组的重要性目前处于科学论述的最前沿 ,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迷人影响同样使专家和公众都为之着迷 。
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新的理论论文使这一讨论更进一步 , 这组作者研究是否可以通过生活在我们体内或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将诸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类的疾病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 。
该论文的标题是“非传染性疾病是否可以传染?”可能引发激烈的辩论和大量新研究 。 由于科学家现在认为微生物组在许多疾病中都起作用 , 因此作者提出了疑问 , 微生物组是否也可能在个体之间传播疾病?
传统理论认为主要的慢性病不会传染
心脏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和肺部疾病等被称为“非传染性”疾病(NCD) , 因为它们是由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因此 , 它们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在过去的100年中 , 由传染性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死亡率急剧下降 。 在同一时期 , 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急剧上升 , 目前占全球死亡人数的71% 。
新理论认为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
【糖尿病和心脏病是传染病?《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引发争议】研究人员已经证明 , 微生物组的变化会伴随多种疾病 , 包括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心脏病和癌症 。
同时 , 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微生物组的组成似乎反映了我们所生活的人群的组成 。
例如 , 该论文解释说 , 在一起生活的无亲属的人比分开生活的近亲具有更多相似的肠道细菌 。 目前 , 科学家们认为 , 这种相似性是由于同居的人们共同饮食和环境造成的 , 但是还有更多吗?
本论文的作者综合了这些想法 。 他们解释说:“某些非传染性疾病可能具有微生物成分 , 如果有的话 , 可能通过微生物群落进行传播 。 ”这将使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 。
研究证据
作者引用了一项对32个年龄段的12067名个体的研究 , 他们报告说:“拥有肥胖的朋友肥胖的几率高57% , 而兄弟姐妹肥胖的肥胖几率高40% 。 ”
当然 , 这种联系可能是由于饮食、环境和遗传学所致 。 朋友和兄弟姐妹可能更可能住在相似的地方并吃相似的食物 。 但是除了共同的行为 , 本文的作者想知道个人是否会通过某些微生物 , 从而增加患肥胖症的风险 。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如果我们认为肥胖可以从我们的微生物组传染给另一个微生物 , 则意味着糖尿病也可以视为传染性疾病 。
当然 , 这是一个基于理论的理论 , 只有间接证据支持它 。 作为该证据的一个例子 , 作者解释说:“在诊断为[2型糖尿病
的一年内 , 配偶患上[2型糖尿病
的机会更高 , 这种趋势在最初诊断后的3年内仍然存在 。 ”
同样 , 这可以由两个共享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人轻松解释 。
微生物群可能是因果关系和可传播因素
更令人信服的是 , 作者参考了各种研究的结果 , 这些研究发现 , 将粪便从患有某种疾病的一只小鼠转移到没有该疾病的另一只小鼠会导致第二只动物患病 。 他们写:
“ [具有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个体的不良微生物群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进入健康动物 , 会导致疾病 , 例如[心血管疾病、肠易激性疾病、2型糖尿病
等 。 ”
简而言之 , 作者解释说 , 微生物组的紊乱会产生疾病 , 并且科学家将这些微生物群落移植到另一只动物后 , 该动物就会生病 。 他们继续: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 , 在某些传统上被归类为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中 , 微生物群可能是因果关系和可传播因素 。 ”
这条理论上的道路也可能是双向的 。 这组作者概述了“可传播的微生物群 , 尤其是生命的早期阶段 , 可能还具有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的保护作用 。 ”
病毒(数量超过常驻细菌)也可能在使NCD传播方面发挥作用
推荐阅读
- 女子被熊袭击,装死逃过一劫,却留下疤痕和永久性神经损伤
- 呼和浩特新城区一名55岁女子从12楼坠楼,物业断电锁门不让女儿下楼
- 古镇|来到北水古镇,感受水乡之美,体验历史和艺术气息
- 男子夜宵店暴打女子,店家和路人不敢劝阻,警方:2人系男女朋友
- 广东小伙晒月薪3千和月薪3万,发薪日伙食对比,网友:过于真实
- 为遗传病和癌症研究带来新思路!我们和青橙奖得主白蕊聊了聊
- 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几个现象,和我们的生活有关,你或许正在经历!
- 大妈和大爷吵架,一气之下去大街上征婚,骑着电动车用喇叭喊话
- 动物们的头骨与外形反差有多大?和预计的差太多了吧
- 半夜还和异性玩?福建一男子和女友吵架后,在楼下劝说她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