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荣纳一小学生,干啥都赚,成广西首富,为何神秘消失众人慌神( 二 )


爱琢磨的廖荣纳并没有因此止步 , 他平时喜欢到县城周边的城市去转悠 。 结果他就发现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 农民的经济作物也好 , 工厂的产品也好 , 都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 , 于是他又决定买辆车搞运输 , 肯定稳赚不赔 。
可惜 , 此时廖荣纳的大哥已经很满足当前的生活状态 , 对他提出搞运输没有兴趣 , 还劝弟弟别冒险 , 安安心心养猪比什么都稳妥 。
没得到大哥的支持 , 但廖荣纳仍打定了主意要出去闯 , 于是他揣着一万多块钱买了一辆卡车 , 而他也成为了广西第一个买车的人 。
果然 , 找廖荣纳拖货的工厂很多 , 很快他就回了本 。 除了给工厂拖货 , 他还把城里的商品拉到农村卖 , 又把农村的农产品拖到城里销售 , 这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

此后 , 廖荣纳赚了钱就买车 。 他不仅增加了多条线路 , 还跑起了客运 。 后来 , 他已经不甘心在省内跑运输了 , 他还跑起了省外的运输 。 也就2年时间 , 廖荣纳前前后后 , 就拥有了200多辆车 。 虽然后来也有人学着他买车跑运输 , 但没人能竞争得过他 。
车子多了 , 维修成本就大 。 为了缩减成本 , 廖荣纳又开了广西第一家汽车维修厂 。 随着维修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 廖荣纳发现汽车配件的成本也是一大笔钱 , 所以他干脆又开了一家“柳南区汽车配件公司” 。
不管是种植、养殖还是运输及汽车修理和配件销售 , 廖荣纳都是入局最早的那个人 。 这不光说明他有头脑和眼光 , 还说明他有异于常人的魄力和胆识 。 80年代 , 三十而立的他 , 早早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廖百万” 。
紧接着国家打破铁饭碗 , 许多工厂由公改私 。 由于管理和销售不到位 , 不少工厂都濒临破产 , 工人也面临下岗的局面 。 廖荣纳看中了那些工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 于是他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大批国有企业 , 并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 , 促进了生产和销售 , 让许多原本破产的工厂起死回生 , 而那些面临下岗的工人们无不对他感激零涕 。
【廖荣纳一小学生,干啥都赚,成广西首富,为何神秘消失众人慌神】2003年 , 廖荣纳把他经营的产业经过整合后 , 成立了柳州正菱集团有限公司 , 而他则担任了董事长职务 。
就在当年 , 柳州正菱集团有限公司就进入了中国500强企业 , 而廖荣纳也凭着数以千万的财富 , 成为了广西数一数二的知名人物 。
这时候 , 正菱集团已经成为柳州的“经济龙头” , 涉足的产业包括机床、玻璃、齿轮、汽车、柴油机等 。 他还在桂林、柳州、合蒲等地创办了建材工业园、机床工业园、汽车零配件工业园等 。 在贺州、玉林等地则打造了物流工业园、货物集散中心和信息贸易中枢等 , 总之在扩大实业发展的基础上 , 廖荣纳盘活了大批存量土地 , 并开始进军房地产行业 。
那时候的廖荣纳 , 凭着敏锐的商业眼光 , 事事都走在前头 , 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所以他的资金积累也像滚雪球一样 , 很快就破了亿 。 虽不是一夜暴富 , 但事业有成 , 是广西的纳税大户 , 也是广西的头面人物 。

廖荣纳自己都感慨 , 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 , 能够把业务铺这么大 , 靠的是“踏实做人 , 实在办事” 。 他表示 , 想要成功 , 必须“敢闯敢干 , 少言多行” 。 甚至他还在办公室里挂了“天道酬勤”几个字 。 他说 , 只有勤字当头 , 苍天才不负有心人 。 总之 , 事业成功的廖荣纳说的金句 , 在那一时段 , 不断被人传颂 , 而他的名气也随之越传越远 。
这时候的廖荣纳 , 已经不满足于做实体经济了 , 他开始转向资本经营 。
当时 , 北部湾正是投资热点 , 房地产又是来钱很快的行当 , 所以他在北部湾购入大量土地搞房产开发 。 除此外 , 他还涉足金融业 , 创立了多家借贷公司和担保公司 , 并参股桂林银行等地方银行 。 他还成立了典当行和拍卖行等公司 , 开始向金融服务业进军 。
廖荣纳打造的商业帝国 , 由于摊子铺得太大 , 再加上又走的是家族集团的模式 , 这种不够先进的管理模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弊端 。 再加上公司的扩张几乎称得上是野蛮生长 。 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 , 在越来越规范的市场中 , 就开始呈现出了颓废之态 。
但廖荣纳看不到集团的问题 , 他依然继续扩张他的事业 。
比如自2008年起 , 他开始涉足金融服务业 。 在那一时期 , 他创立了多家融资担保公司 , 他还参保了数家地方银行 。 后来 , 他又成立了典当行和拍卖行等相关公司 , 开始把重心放在了金融服务业方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