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回国时悄悄带回1个密码, 高伯龙研究43年, 缩短中美20年差距( 三 )


患病
哮喘病让高伯龙先生在之后的研究激光科学技术的过程中 , 饱受着身体上的折磨 。
而且在研究陷入僵局的时刻 , 他还得承受其他科学人员的白眼 。
不少物理学领域的其他研究员都让他放弃 , 不要再执着下去 。
在高伯龙先生的《自述》之中 , 他对自己有着以下的评价:
“总结前半生 , 认为自己爱国、正直、正派、俭朴 , 工作认真负责 , 拥护党和社会主义 , 为何却如此坎坷?
只因为把理论物理的专业兴趣置于国家的需要之上 , 好比处在高山上而想学游泳 , 长期陷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之中 , 确有根本性的缺陷 。 ”

当时研究所配置的计算机精确度不够 , 高伯龙先生就开始自学编程 , 慢慢解决了计算机的精确度问题 。
虽然得不到他人的支持 , 高伯龙也一直未能拿出相应的成果 , 但是整个激光陀螺研究团队还是在科研道路上踽踽独行 , 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偏见 。
在经过了长时间测算以后 , 1987年 , 一台激光陀螺的样机终于问世 , 这给了高伯龙先生新的动力 。
但就在1993年 , 这台样机却出现了一些异样 , 对这个项目进行考核的专家随即指出 , 高伯龙团队的研究方向出现了错误 。
外界批驳高伯龙 , 不仅虚度了整个团队科研人员的大好光阴 , 而且还浪费了国家相关的财政弄款 。

认为自己并没有出错的高伯龙 , 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研究 , 并且还立下了军令状 。
高伯龙表示样机出现的问题将会在一年之内全部解决 , 到时候我们就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激光陀螺技术的大国 。
其实整个科研团队在拿到激光陀螺这个项目之后 , 做出的成果已经相当不错了 。
1978年 , 高伯龙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 , 就研制成功的用于检测膜片是否合格的仪器——DF透反仪 , 国家还授予了发明奖四等奖 。
贡献
1987年制成的激光陀螺样机 , 让国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 团队被国家授予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而激光陀螺技术最为核心且机密的技术 , 就是
镀膜工艺 。
样机恰巧就是镀膜工艺上出现了异样 , 才导致了整个激光陀螺仪不能正常运转 。
于是高伯龙又再次让整个实验团队派出了各项干扰因素 , 整天就在实验室里算着各种各样的公式 。
1994年11月 , 高伯龙团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了“863”主题专家检查组 , 经过了详细地测试之后 , 高伯龙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组人员的一致认可 。
镀膜技术的成功研发 , 让高伯龙斩获了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院士一等奖 。
这次奖项是对他几十年来科研过程的肯定 。
激光陀螺核心技术已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 高伯龙距离完全攻克激光陀螺也只差临门一脚 。

两年后 ,
全内腔绿(黄、橙)光He-Ne激光器就研发成功 , 象征着武器之眼的激光陀螺技术 , 也就完全被中国掌握了 , 这个时候我国的武器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
获奖
高伯龙因此获得了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此技术的国家 。
1997年 , 高伯龙成为了一名院士 , 并且开始指导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莘莘学子 。
2004年7月 , 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 , 高伯龙担任了博士生导师 。
在学生的眼中 , 高伯龙是一位德隆望尊的前辈 , 慈祥的外表下对学生们要求又很严格 。
学生写的论文 , 虽然高伯龙教授眼神已经不太好 , 但是他仍然会戴上眼镜 , 逐字地批阅 , 给出相关的意见 。
对于自己的学生 , 高伯龙教授更加注重他们文章的质量而并非数量 。

他只是想让学生们就一个问题 , 进行切实的探究 , 得出真实的结论 。
高伯龙先生即便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 , 但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
89岁的他 , 在2017年
12月6日中午12时 , 因病在长沙逝世 。
他为中国激光技术领域培养了很多为博士生 , 在期刊杂志上发布了30多篇论文和相关专著 。
虽然如今这位院士已经驾鹤西去了 , 但是他的精神确实不朽的 。
高伯龙先生的一生 , 正如他在自述中反省的那样 , 爱国正直 , 把国家的需要放在了个人的兴趣之上 。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 高伯龙先生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 他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极大的牺牲 ,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
虽然我们不能像高伯龙先生那样 , 但是爱国本就不无大小 , 处处都是爱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