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关于“新冠”的认知——用科学的方式讲不科学的道理》中我们通过对比“2020年武汉疫情”数据与“2022年上海疫情”数据发现:
【“新冠”的真实面目与综合特性分析】“新冠”的“低致死率”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 而是一直都有的特性 , 因此现在关于“新冠弱化”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 之所以这样说 , 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 。
- 形势不同
在之前的文章中 , 我们提到国外的数据是严重失真的 , 并没有研究意义 , 因此国内目前谈论的“致死率降低”其实是同国内之前疫情的“致死率”进行的对比 。
然而时疏事移 , 今时不同往日 , 三年前“新冠”横空出世 , 全国上下是没有准备的 , 那时候的疫情是突然且汹涌的 , 我们的应对是慌张的 。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 , 我们打了一场疫情阻击战 , 在“生命至上”防疫总方针的指导下 , 我们打赢了这场战争 , 这场战争根本性地扭转了疫情形势 , 促成了当下局面的形成 。
如临大敌的武汉现在我们对“新冠”不再陌生 , 抗疫经验丰富完善 , 在“新冠致死性”不变的情况下 , 现在的“致死率”也必然是远小于当时的 。
2.规模不同
三年前的疫情起于“武汉” , 实际已扩散至全国 , 名义上打的是“武汉保卫战”其实各地都在打各自的保卫战 , 甚至一度出现不同地区截取彼此防疫物质的情况 , 全国生产生活一度长期暂停 。 而当下疫情始终限于局部地区 , 全国生产机器从未再停止过 。 因此 , 从“战争”的角度看 , 当下打的是“具有明显兵力优势及有丰厚后勤保障的‘富裕战’” , 同样在“新冠致死性”不变的情况下 , 现在的致死率也必然远小于当时 。
3.形势感知力不同三年前发现疫情需要“吹哨人” , 而当下呢 , 处处设关时时检测 , 可以比较早地发现疫情 , 提供充足的预警时间 。 社会面出现疫情可以较早阻断 , 个人染疫可以较早接受护疗 。 因此 , 当下疫情进展与个人病情进展相比于三年前普遍属于早期 , 同样在“新冠致死性”不变的情况下 , 现在的“致死率”也必然远小于当时 。
吹哨人“李文亮”
4.背景不同在不同社会背景下 , “致死率”是大不一样的 。 在“清零”社会 , 染上“新冠”是低概率事件 , 更不会出现“反复染疫” , 因此此时的“致死率”采用单一时间段衡量即可 , 即这波疫情假设染疫6万人 , 死亡600 , 那么“致死率”便是百分之1 。但是在“与毒共存”的社会则不能采用单一时间段来衡量 , 只能等到“疫情”结束才能得到真实“致死率” 。 可能大家不太好理解 ,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100人染上了“新冠” , 每六个月变异毒株重新再染一波 , 每波仅仅死1人 , 请问三年后还剩几人?致死率是多少?
这个数学题算清楚了 , 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当下谈论的单一时间段的“致死率”对于“共存社会”是没有意义的 。
5.单一参数不能决定综合性能经过之前的反复论述 , 我们发现“新冠”的毁坏力并不是通过对个人的单次染疫完成的 , 而是通过社会面的反复肆虐 , 从而使个人反复染疫完成的 。 因此“新冠”的毒性不能简单通过“清零”社会的“致死率”来衡量 , “新冠”的毒性至少应该由“传播力”“致死力”“社会医护体系破防程度”这三大参数综合决定 , 也就是说“新冠”毒性=“传播力”*“致死力”*“社会医护体系破防程度” 。
综合性能由多项参数决定
目前我国“新冠”毒性的减弱应该归功于“社会医护体系的完备与富余”“传播路径的物理阻断” , 而不是“致死力的弱化” , 今天“新冠”毒性的减弱是防疫战争胜利的结果 , 是“英明决策的结果” , 是体制优越的结果 ,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与基层干部冲在前线的结果 , 而不是“新冠弱化”的施舍!
6.静态数据不适合动态形势当下关于“新冠致死率”的讨论不仅有以上局限 , 还有“毒株”类型单一的局限 。 截至目前为止 , “新冠”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不同类型的变异族群 , 未来还会持续变异 , 因此当下“毒株”类型并不能作为未来“毒株”类型的属性 。
推荐阅读
- “女子未戴口罩被反绑跪地”,正视起因比深挖更加重要,官方通报
- 张文宏:新冠病毒进入稳定期,对人类伤害正逐渐降低
- 疫情,步入稳定了?
- 西安一住户找物业补采核酸小票被辱骂殴打,都是拍视频惹的祸?
- 白天救助站救狗,晚上狗市卖狗!山东聊城一阳性患者流调引发关注
- 令人发指!冒充防疫人员骗财还想骗色!嫌疑人李某已被警方抓获!
- 接下来怎么办?张伯礼、张文宏最新表态
- 自然界中,有没有两个物种产生了不具备生殖隔离的后代的先例?
- 公主病还不少! 大学生扔隔离餐称“狗都不吃”,不当言论太毁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