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李佳琦变了( 三 )



无数模仿者涌现 , 盗用声音现象泛滥 , 李佳琦及公司几次申请注册声音商标 , 但以被驳回告终 。
“OMG”“买它买它”的话术和口红组成的背景 , 成为了风向标 。
可终究模仿辈出 , 却没有人复制李佳琦的成功 。
这种无人可以复制的成功 , 在今年他消失的109天 , 也再次应验——
失去了头部主播的情况下 , 第二梯队无人破圈 。 仅知识类的东方甄选异军突起 , 显得“618”都有些索然无味 。
无论人们怎样用董宇辉的文化直播模式的成功 , 论证李佳琦淡出的必然 , 可只要李佳琦一复播 , 依旧热闹得像过年 。

源:纪录片《十一》
也许不只是一点儿拼劲 , 一点儿坚持 , 以及一点儿气运的的问题 。
即便“李佳琦”变成了一个符号 , 但符号背后的所有特质 , 依旧是属于李佳琦本人的 。
比如难以遏制的分享欲 。
在小时候 , 李佳琦的梦想是做一个老师 , 上学时喜欢给同学推荐自己发掘的美食 , “抿一下就化开”的卤鸡爪、“糯糯”的咸菜饼 , 都在他的推荐下生意火爆 。

图源:《可凡倾听》
初心不改 , 即便成了忙碌的大主播 , 车途中听见同事在谈论新出的香水 , 他边累得假寐也能加入聊天 , “还是xxx好闻 , 买那个!” 。
比如和美妆的不解之缘 。
在李佳琦妈妈的记忆里 , 这缘分能追溯到李佳琦三四岁的时候 , 像是拍儿童照时李佳琦最喜欢额头的红点点;
在李佳琦心里 , 则是大学的辅修化妆课上 。
系主任无意的一句夸赞“你当化妆师有潜力” , 让李佳琦未来的人生岔路多了一个选项 。

图源:《可凡倾听》
也比如 , 他觉察需求的敏锐力 。
这在李佳琦的记忆中与离异的家庭不无关系 , 早熟的他小小年纪就擅于“阅读空气” 。
于是 , 他能在面对无数产品时会考虑到无数产品使用者 , 并以此为据和商家“掰头” , 成为互联网嘴替 。
于是 , 他更清楚地知道“所有女生”相较赠品更喜欢低价 , 也知道她们买东西会算到每毫升的价格 。
那种介于男友、姐妹和“老李头”之间的分寸感 , 似乎成了李佳琦穿过屏幕和每个观看者对话的利器 。
但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李佳琦与直播带货 , 都曾被“判定”为不入流 。
即便李佳琦看路人的唇色就能在五个问题内猜出口红品牌与色号 , 也能在6小时试色380支口红 , 哪怕把嘴唇磨破 。

即便千万粉丝 , 但在主流话语里他也依旧只是一个卖口红的 , 一个无法与明星同屏宣传的网红 。
直播带货也一度被认为人人可做、轻而易举的生意 。
而这一切 , 直到无数明星下场 , 人们看到鱼龙混杂 , 才意识到李佳琦嘴里自称的“互联网营销师” , 或许并不是自夸 。
毕竟 , 就连前些天罗永浩初入淘宝 , 也被繁杂的规矩打得措手不及 , 频频失误 。
但 , 李佳琦却将这条路走得越来越规整 。
从选品桌上 , 20个产品能过1个的都市传说 , 到层层加码的质检团队 。
到花半个月时间不带货、只讲课 , 给所有女生科普怎么挑选护肤品的科普小课堂 。

甚至 , 他还把和商家砍价的过程拍成综艺节目 , 全方位呈现他的工作模式和节奏 。

图源:《所有女生的offer》
但李佳琦越来越大的商业版图 , 似乎并没有磨掉他身上有人味儿的那部分 。
老板李佳琦 , 在直播间的镜头下面 , 一直是个“软柿子” 。
无论是初代小助理付鹏 , 还是被称为逆袭模版的旺旺 , 都可以“欺负”李佳琦 。
如今人气颇高的旺旺 , 在直播间不仅贡献着“每天一个离职小技巧” , 夹到老板手指名场面;

还5G冲浪 , 大胆调侃李佳琦去演电视剧;
【今年双十一,李佳琦变了】
不仅如此 , 胆大的旺旺总会在老板“衣服魔咒”爆发的时候 , 无情嘲笑老板——不是像村支书就是像暴发户 。

这种在李佳琦直播间上演的、没有剧本痕迹的连续剧 , 不仅让人上头 , 还让李佳琦的直播间在程序化的商业交易中 , 多了一丝人情味 。
员工做错了事和观众道歉 , 他在一旁听得眼眶通红;开播之前出现了小问题 , 大家也不慌不忙拍手笑嘻嘻 。
他说 , 你在直播间看到的我们相处模式 , 就是真实的日常相处模式 。
《始于极限》一书中 , 上野千鹤子认为天职(vocation)、职业(profession)、工作(job)是有区别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