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孪生到蛋白质组大数据......我们距离“未来”还有多远?|了不起的西湖科学家( 二 )


实验室中 , 钙钛矿电池化率高、制备成本低廉 , 还可以做成柔性材料 , 贴合不规则表面 , 是一种优质的太阳能电池 。 但脱离实验室 , 由于钙钛矿材料的不纯 , 稍微受到空气、水分、光照的影响 , 就会引起结构崩塌 。
于是 , 怎么提高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 , 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
2016年 , 王睿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师从Yang Yang教授 。 后者是国际光伏领域的著名专家 , 一直致力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
王睿的突破口有些奇妙 , 是日常大家都在喝的咖啡 。
2018年 , 他在与团队成员聊天时 , 突发奇想说道:“咖啡可以让人们情绪稳定 , 那么能不能让钙钛矿的‘情绪’也变得更稳定呢?”
在尝试咖啡因添加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后 , 他发现 , 电池的输出功率居然真的大大提高 。 此后 , 他又尝试了茶碱、可可碱等生物碱材料 , 均取得不错成果 , 以茶碱最优 , 电池创造了连续工作500小时的新记录 。
时至今日 , 通过一次次尝试与改进电池表面处理策略 , 王睿及其团队钙钛矿电池可稳定工作超过2000小时 。 这是目前已报道的最长工作时间之一 。
王睿表示 , 他要在西湖大学创造属于中国的“追光”纪录 , 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走出实验室 , 彻底实现商业应用 。
产业智能 , 数字化转型的摆渡者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 越来越多的AI基础研究者选择离开学术圈 , 投身工业界 。 科技公司海量的业务数据及资源 , 成为研究者的“致命”吸引 ,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曾震宇就是其一 。
2014年 , 曾震宇加入阿里云 , 带领团队设计、开发了百万级别任务、多时间精度、高容错能力的数据加工调度系统 , 支持异构计算引擎的数据加工任务开发过程 。
此后 , 随着大数据、AI等技术和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 他又投入到阿里云行业解决方案的产品研发中 , 将阿里云数据智能与产业AI结合 , 尝试用数字技术赋能各行各业 。
“在积累了这么多客户和案例后 , 很容易就会发现不同行业或同行业却不同客户群体之间 , 存在着很大的业务差距 。 大家的数据化系统各不相同 , 但系统背后的方法论却大同小异 , 即构建行业数据中台 , 运用数据技术、行业智能算法来加工处理数据 , 充分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 , 将数据要素转化为价值资产 。 ”
基于此 , 一个标准化的产业智能公式:产业智能=数据+计算+智能化 随之诞生 。
目前来看 , 数字孪生 , 仿真推演 , 知识工程 , 决策优化和协同计算五项核心技术可实现跨行通用 , 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力 , 为城市发展与产业创新创造价值 。
“比如 , 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孪生、仿真推演和决策优化技术来实现公路、港口的智控 , 大幅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提升港口的吞吐量和安全运行效率;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五大技术构建一站式可视化管理的智能工厂 , 帮助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预测生产设备的故障、调整优化生产参数等 。 ”曾震宇说道 。
结语创业与学术 , 从来不是悖行的两条线 。
从西湖科学家们的身上 , 我们看到了前沿技术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能 , 也看到了商业成功对科学的鼓励与支持 。
从2022望向2023 , 或者更远的5年、10年之后 , 科学家们还将为我们创造出怎样一个新的世界 。
【从数字孪生到蛋白质组大数据......我们距离“未来”还有多远?|了不起的西湖科学家】这 , 令人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