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已成“悬河”,干流输沙1.7亿吨,为何不用天鲲号清淤?( 二 )



为适应不同的地质环境 , 天鲲号共配置了四型绞刀头 , 绞刀转速可根据土质的变化无极调速 , 既可用于挖掘松软的淤泥、粘土 , 密实的砂质土 , 也可用于粉碎抗压强度为50MPa的风化岩石 , 抽采黄河的泥沙自然不在话下 。
但利用天鲲号治理黄河泥沙并非最佳的方案 , 现实中也无法彻底解决黄河下游的“沙患” 。
首先 , 从黄河的输沙量和天鲲号的疏浚能力来看 , 一艘天鲲号无法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问题 。 统计数据显示 , 2021年汛期黄河潼关站的实测年输沙量为1.7亿吨 , 较多年均值减少了81.4% , 即便如此 , 换算成体积也超过了1亿m3 。

按每小时6000m3的清淤量计算 , 天鲲号24小时不停疏浚 , 一年最多也只能清出5000多万m3泥沙 。 实际上 , 天鲲号的设计吃水深度高达6.5m , 而黄河下游的水深大多只有1.0~2.5m左右 , 通航能力有限 , 无法容纳天鲲号这样的重型疏浚船 。
黄河下游的水量特点是季节性差异大 , 250m3/s的通航流量对应的河道宽度仅有120~300m , 河床深度不足 , 连小吨位船只的通航都很困难 。 若使用天鲲号为黄河疏浚 , 唯一的方法只能从黄河口开始 , 一路向上游疏浚 , 但对应的工程量将超乎想象 , 疏浚的成本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

其次 , 黄河下游是著名的“地上河” , 对应的长度超过800km , 河床平均高程比两岸平原高出4~6m 。 在河南开封段 , 河床更是高出地面7m以上 , 河堤高达15m , 并且还有加高趋势 。 在这种情况下 , 天鲲号的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 更何况 , 黄河下游还存在浮桥、公路及铁路大桥等涉水建筑物 , 同样无法满足大型船只的通行需求 。

最后 , 再从实际用途来看 , 天鲲号旨在提升我国在国际高端疏浚市场的竞争力 , 建成后主要用于海上疏浚和填筑工程 , 特别适用于在土质坚硬、输送距离长、工况较为恶劣的海区作业 。 根据天鲲号的配置 , 马来西亚耗时30年造出的25万㎡人工岛 , 天鲲号只需两周就能完成 。

在我国南海海域 , 天鲲号曾多次创造出“造岛奇迹” 。 以海南的永兴岛为例 , 永兴岛是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 , 也是南海西沙群岛中的重要岛屿 。 在永兴岛扩建项目中 , 天鲲号立下了汗马功劳 , 岛屿的面积从2.1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16平方公里 , 这对于巩固我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加快南海的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

总之 , 利用天鲲号疏浚黄河泥沙 , 技术上和理论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 但在现实中却并非最优方案 。 黄河的泥沙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 疏浚清淤还要考虑到泥沙淤积规律、上游来沙量、河道深泓线的稳定性等情况 , 盲目清淤反而可能影响河势的稳定性 。

治理黄河泥沙 , 我国采取的经验是“拦、排、调、放、挖”五位一体 , 综合治理 , 有效扭转了黄河下游河道抬升的趋势 。 其中 , 调水调沙的效果最为显著 , 异重流排沙和浑水水库排沙效率不断提高 , 近年来的排沙比维持在95%~193%的高位 , 净冲刷频率明显增高 , 同时也有力冲刷了下游淤沙 。

在黄河安澜的情况下 , 动用天鲲号没有太大的必要性 。 经由科学调度 , 未来的黄河就有望成为一条财富之河、生命之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