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张家湾留住古镇老味道!城墙遗址及通运桥修缮工程主体完工

四姑娘山|张家湾留住古镇老味道!城墙遗址及通运桥修缮工程主体完工

有着“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的通州张家湾 , 正在恢复历史上的古镇风采 。 记者了解到 , 张家湾城墙遗址及通运桥文物保护与修缮工程主体已于近日完工 。

破坏文物的各类隐患得到消除 , 桥石、石狮、城墙等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了历史风貌 , 城墙、桥体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保护和延续 。 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 , 再现古朴之美、艺术之美、历史之美 。



遍访全国寻找老石

沿着张采路一路行至萧太后河 , 再向东不远 , 就来到通运桥及张家湾城墙遗址 。 桥下 , 河水静静流淌 , 残存的城墙沿河而立 , 四下里弥漫着历史的沧桑味道 。

踏上通运桥 , 视野中最壮观的当数桥面上深深浅浅的车痕 。 最初 , 这是一座木桥 , 但因为不堪经年累月过往运输南北物资的重负 , 于明万历时改建为石桥 。 这些明显的车痕印记 , 正是过往历史的直观见证 , 是当年大运河北端码头商业繁旺的写照 。

为了保留这些历史印记 , 实现修旧如旧 , 本次通运桥桥面的文物修缮可谓大费苦心 。
就拿桥南侧这块新补的老石来说 , 一侧我们打磨了贯通的车辙印记 , 实现车痕的前后连贯 , 另一侧也增加了部分车痕 , 边角部分还特意敲掉一小块 , 增加岁月斑驳的痕迹 。 ”北京首华建设经营有限公司张家湾遗址及通运桥修缮项目负责人吕欣说 , “从打磨到安装就位 , 这一块石头花了前后一周时间 。 ”

在通运桥面 , 像这样打磨添配的老石共约70块 , 每一块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 为了填补桥面缺失 , 每块石头都要纯手工打磨 , 既要严丝合缝填补空隙 , 还要与周边石块做到风貌统一 , 因此这些添配的石块必须是老石旧石 。
【四姑娘山|张家湾留住古镇老味道!城墙遗址及通运桥修缮工程主体完工】吕欣告诉记者 , 为了找到和桥面风格统一、年代相近的老石 , 项目团队曾遍访全国 , 先后到过江苏宿迁、安徽黄山、山东济宁、北京房山等地的旧石市场 , 最终在山东找到了最合适的石材 。
半面石狮成功复原
除了桥面 , 通运桥两侧的石狮和石栏也极具特色 。

东西各有18根望柱 , 上雕须弥座 , 座顶雕狮 , 雄雌相间 , 神态各异;柱间嵌置栏板 , 每块栏板两面都浮雕宝瓶荷叶 , 荷叶上还雕有叶脉 。 古建专家王世仁介绍 , 这种栏板内外两面均浮雕纹饰的古桥为通运桥独见 , 而且荷叶和瓶口形状不一 , 寥寥几道叶脉纹也没有雷同之笔 , 简练而有神韵 。 栏端设麒麟戗栏兽石雕 , 双角密鳞 , 昂头蹲坐 , 颇显雄风 。

不过 , 在漫长岁月的侵蚀下 , 桥两侧的石狮、浮雕宝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 , 甚至西侧一座石狮仅存半面 , 还有一座仅剩下一条石腿 。

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遗产五所建筑专业负责人王瑶介绍:
本次修缮对桥上的石狮等石制雕刻艺术品按残损程度做了不同处理 , 主要是进行清灰保养 , 做最小干预 。 对于没有历史依据的 , 就不补配复原 , 避免不伦不类 。
幸运的是 , 针对其中一座仅剩半面的石狮子 , 修缮团队在修缮前对风化破损的另一半进行了妥善保存 。 本次修缮利用抱箍固定的办法 , 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基础上 , 对这座石狮进行了复原 。
手工砌筑近2万块城砖

通运桥的北侧 , 就是古时的张家湾城 。 古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 当时是为保卫漕河这一明廷经济命脉、拱卫京师 , 加强防备蒙古兵侵扰而抢筑的 。 目前 , 张家湾城墙仅存南城墙西段、南城门及南城墙东段 , 由于曾被单位或村民用作院墙 , 这些城墙得以保留至今 。 其中 , 1995年经北京市恢复性修建的南城门及东侧城墙保存较为完好 , 而南城墙西段保存相对较差 , 残存城墙露出地面部分残损严重 。

于是 , 本次城墙修缮就将重点放在了南城墙西段 。 “西段残存的只有城墙的墙芯 , 在进行整体修缮保护前 , 要先把对城墙造成破坏的树木、灌木、垃圾、杂土等彻底清除 , 这一步就花费了我们大量时间 。 ”吕欣介绍 , “接着就是对城墙进行修复加固 , 做好排水 , 恢复城墙遗址原状 。 ”

本次修缮在西段城墙北侧用新墙砖进行了加固 , 根据残存墙体的高矮起伏进行修复 , 由于残存的原墙砖长度不一 , 新墙为了补齐墙面 , 所用的新砖每一块都长短不一 , 需要纯手工进行量身定制 , 西段247米的墙体一共使用了这样的手工砖近2万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