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法老著名实验:把婴儿聚一起,不教说话,会产生新语言吗?( 三 )


“劳动与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作 , 人们之间的协作关系促使了语言的产生 。 ”
劳动、技术、语言三者结合 , 促进了人类脑部的发展 , 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也得到了进步一的开发 。 与此同时 , 脑部和其他感觉器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 又可以反过来推动劳动、技术及语言的发展 。

除了上述几种说法外 , 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还有“感叹说”、“契约说”、“本能说”等等 。
这些关于语言的起源说法 , 虽各有各的说辞 , 但都缺乏科学依据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 人们对于语言的起源有了新的研究 。
现代科学对语言起源的研究
在现代社会 , 人们通过分析人体发声的原理 , 反向推出了关于语言起源的一些结论 。
在动物界中 , 猕猴和狒狒这两种灵长类动物 , 发出的声音范围和人类声音范围基本一致 , 但其对于声音表达的多样性 , 原因不如人类丰富 。

这是因为 , 人类声音的独特性 , 除了小部分取决于身体结构器官的发声能力外 , 其他更多是在于人类在发声过程中 , 能够通过精准的肢体协调能力 , 发出更多丰富的音节 。
科学界采用了一种名为“源—滤波器”的模型 , 来演示人们说话的过程 。 振动源控制声音的振幅和音高 , 滤波器则控制声音的内容 。 声音从源头发出 , 经过滤波器的调整 ,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
在人体中 , “源”指的是位于喉部的声带 , 滤波器则是由舌头、嘴唇、软腭等部位组成的声道 。
声音从声带进入声道时 , 舌头、嘴唇等部位的细微运动改变了声道的形状 , 导致声音的改变进而形成各种音节 。

通俗来讲就是 , 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 , 来发出更多丰富的声音 , 比如人们学习的唱歌、口技等 , 都是通过练习声道部位肢体的协调性来实现的 。
通过模拟现代人发声的方式 , 人们基本可以确定 , 声音不是从天而降或者突然出现的 , 而是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 第一个“语言基因”的发现 , 更是间接证明了这一观点 。
2001年 , 英国牛津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公布了其在“语言基因”方面的研究成果—FOPX2基因 。
研究人员选取的研究对象“KE家族” , 是一个连续三代以内 , 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成员都无法自主控制舌头和嘴唇的运动 , 进而出现发声困难的症状 。

在扫描“KE家族”成员的大脑时 , 研究人员发现有语言障碍现象的的人 , 其大脑内部分管语言功能的“基底神经节” , 与语言正常的人相比 , 一个部位出现了明显异常 。 这个异常部位被研究人员命名为FOPX2基因 。
FOPX2基因的异常正是“KE家族”中的语言障碍者不能正常说话的主要原因 。
此外 , 研究人员还在一名非“KE家族”成员的语言障碍者脑部 , 发现了同样处于异常状态的FOPX2基因 。
FOPX2基因的异常 , 使得这些语言障碍者的“基底神经节”发展的不完善 , 从而出现了语言障碍现象 。

研究人员表示 , 影响人类语言功能的基因 , 除了FOPX2外 , 应该还有10至1000个不等 。
“微脑症基因”和“异常纺锤形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
研究发现这两种基因 , 对语言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最新的研究表明 , 这两种基因也和人类的语言类型相关 。

目前世界上人类的语言可以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两大类 。 声调语言是指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 比如汉语中“啊”的一至四声都有不同的含义 。 声调语言的典型语种包括汉语、藏语以及土著印第安人使用的阿萨巴斯卡语等 。
而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则属于非声调语言 。 上述的两种基因在声调语言人群中 , 分布得较为广泛 , 在非声调语言人群中则较为少见 。
当然 , 这两种基因是否是人类语言新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
虽然现代科学已基本证明语言与遗传和基因相关 , 但对语言产生的具体条件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

【古埃及法老著名实验:把婴儿聚一起,不教说话,会产生新语言吗?】总之 , 语言的起源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 , 研究这些谜题需要科学的手段和详细的论证 。 像埃及法老那般用婴儿做实验研究语言 , 不仅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 , 还伤害了两个新的生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