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2.6亿元的“天眼”,如今沦为装垃圾的锅,美为何不重建它?( 二 )


之所以放弃重建 , 主要有两点原因 。
第一就是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建设历史太长 , 许多结构、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 想在原基础上重建是很难的 , 只有重新规划彻底翻修 。

此前负责管理阿雷西博望远镜的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团队 , 曾聘请了工程师对其进行研究 , 寻找相关的修复翻新方法 。 可是最终工程师给出的报告现显示 , 修复的过程十分复杂也很危险 , 并且还需要先行拆除某些结构 。
第二点就是已经有其他的设备可以替代阿雷西博望远镜了 , 比如美国的其它雷达设施 , 这些“后起之辈”能够分担阿雷西博此前承担的各项观测任务 。 因此 , 在花费大量的资金去重建这位“老人家”已经没什么必要了 。

除此之外 , 在世界范围内 , 中国天眼(FAST)也已经扛起了新一轮的观测大旗 , 接过了阿雷西博望远镜手中的接力棒 , 继续为人类寻找宇宙中更遥远天体发出的信息 。
那么 , 中国天眼和阿雷西博望远镜相比 , 哪个更强一些呢?
中国天眼与阿雷西博望远镜
其实单从外观来看 , 这两个射电望远镜是非常像的 , 都如同一口“大锅” 。 只不过在口径、选址、反射面系统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 , 这使得二者的使用性能也有明显的区别 。
首先以口径来说 , 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口径是305米 , 而中国天眼的口径则达到了500米 。 有人可能会疑惑 , 为什么越造越大?难道不是小一点更加便捷吗 , 造价和工程难度也相对较低 。

这是因为射电望远镜的口径就代表了天线的直径 , 所以口径越高意味着灵敏度和分辨率就越高 。 在这种情况下 , 有条件肯定要往大了造 , 这样才能克服天文观测当中难以接收到目标信息的问题 。
其次以选址来说 , 二者都是以喀斯特地貌为基础 , 选择尺寸合适的“天然大坑” 。 不过相对来说 , 中国天眼所在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 , 要比波多黎各的喀斯特地貌更加完整一些 , 受到的其它干扰也更少 。
最后就是反射面系统了 , 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反射面之上有着二次反射系统 , 主要功能就是帮其进行聚焦 。 这个二次反射系统也就是咱们在上文中看到的坠落砸坏反射面的那一个 , 它的功能性很强 , 但是面对台风等袭击的时候却异常的脆弱 。

在吸取了阿雷西博望远镜的教训之后 , 中国天眼不仅增加了更多的支撑塔 , 还将下方本为固定的反射面 , 设计成了可以“变形移动”的 , 通过调节下方的面板来进行聚焦 。 这样的话 , 上方悬挂的馈源就不用设计得太重了 , 受自然灾害的威胁也相对较小一些 。
由此可见 , 中国天眼的各项性能确实要优于阿雷西博望远镜 。
不过 , 阿雷西博望远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 , 就是拥有信号发射系统 , 这就使其不仅能接收外星信息 , 还能将地球的信息发出去 。 而中国天眼在建造之初并无这一功能 , 若是想发射信号 , 还需要增加信号发射模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