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来生,绝不再见”上海14岁女孩跳楼,留三页遗书


“若有来生,绝不再见”上海14岁女孩跳楼,留三页遗书


文章图片


“若有来生,绝不再见”上海14岁女孩跳楼,留三页遗书


文章图片


“若有来生,绝不再见”上海14岁女孩跳楼,留三页遗书


文章图片


“若有来生,绝不再见”上海14岁女孩跳楼,留三页遗书


文章图片



我们常说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在每个孩子上学前 , 父母的教育、指导以及整个家庭的氛围环境 , 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 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能够让孩子的性格更加乐观活泼 。
相反 ,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 , 充满着争吵、谩骂甚至体罚 ,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出的孩子内心一定是阴郁的 。 虽然现在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 , 但是 , 这类问题的发生率还是很高 。
不完美小孩
试想一下 , 14岁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年级呢?刚刚进入初中 , 和小学生活相比 , 也许课业逐渐繁重了起来 。 但也还处童年 , 可以在学校“偷偷懒”和父母“耍耍赖”;可以和同学嘻嘻哈哈 , 打打闹闹;可以下课一起去小卖部买零食 , 一起体会追星的快乐 。

14岁本应该是这样一个年纪 , 你可以不完美 , 而且也无需完美 。 这是一个“肆无忌惮”的年纪 , 你什么都懂些 , 却也什么都不懂;你还是可以梦想着成为一名科学家;也可以有着嫁给霸道总裁的少女心 。
14岁就是这样 , 尴尬的处在小屁孩和成年人的过渡期 , 大家不把你再当做小孩子 , 但也没人把你当成大人去较真儿 。 在这个定义灵活的时间段里 , 14岁的小大人们往往有着更敏感的内心 , 因为他们要摆脱掉部分小孩的思想 , 小心翼翼的去了解并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时候就慢慢的构建了 ,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无疑是一对具有良好教育观念的父母 。

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 以及大家对成绩和学历的看重 。 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偏离了重心 , 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
逃离是唯一的选择
前段时间 , 上海14岁女孩跳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女孩留下的三页遗书更是让人唏嘘 。
“人生一趟 , 遇见你们我很荣幸 , 若有来生 , 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 这是女孩遗书中的第一句话 , 足以看出她对父母的失望 。 究竟是怎样的精神折磨 , 才会让一个14岁的孩子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
“你们爱的不是我 , 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 , 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 , 女孩在遗书中写下的这句话应该能得到不少同龄孩子的共鸣 。

的确 , 如今的社会给孩子们的压力太大太大了 。 从小学开始 , 各式各样的辅导班通通报上名 , 钢琴、书法、舞蹈、画画一个不落;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重点中学 , 特级教师都得参考 。 殊不知 , 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
除了课业上的压力外 , 女孩还承受着父母对她人格上的侮辱 , “在人前彬彬有礼 , 人后我承受了你们口中最肮脏的辱骂” 。
都说女孩子是爸爸前世的情人 , 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 , 然而 , 由于父母长期的侮辱和贬低 , 这个女孩的内心已经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 。 14岁的小女孩正处在最天真烂漫的年纪 , 同样年纪的孩子可能还在和父母撒娇 , 而这个女孩却因谩骂和殴打而经常失眠 。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 , 然后是手背 , 再是手臂 , 最后是大腿 。 被皮带或电线抽时腿上最疼 , 然后是背上 , 最后是双臂” 。

要经历多少次身体上的折磨才能得出这样的总结 , 要受过多少次心灵上的摧残才能平淡的写出这样的经历 , 更何况是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孩子 。 十四岁的孩子有什么能力去反抗 , 更何况施暴者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 也许 , 逃离才是唯一的选择 。
父母的失责是原罪
事情发生不久后 , 也有人站在父母的角度发声 。 说到 , 没有哪个父母不打孩子 , 父母的初心也只是为了孩子好 。
【“若有来生,绝不再见”上海14岁女孩跳楼,留三页遗书】可是 , 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 , 为什么不把孩子的开心快乐放在第一位呢 。 一边说为了孩子好 , 一边用孩子们痛苦的童年经历换来和朋友闲聊时的谈资 。 这种行为 , 只不过是追求自己那卑微的虚荣心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