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论是以道为主轴


宇宙论是以道为主轴


【黄帝四经】的形上思维是什么?即是以道为本根及基础的形上预设 。 道为何有如此作用?主要在于道的内容为反 , 运用矛盾对立的两重性 , 相反相成 , 相互对转 , 产生一切化生功能 。
至于形上的道如何应用?即是将道、法结合 , 形成以道为核心 , 以法为准则的架构 , 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 。 因此 , 【黄帝四经】形上思维的特点有三:即是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合一 , 具有反的本质 , 以阴阳为二重对立的总括以及本质由现象呈现 , 道为本 , 法为用 。
黄老思想是汉初的显学 , 更是造成西汉文景盛世的最主要思想 。 以往一直没有直接证据 , 能够证明其思想内容 。 直到1973年12月 , 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 乙本卷前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道源】 , 即是著名的【黄帝四经】 , 为汉代黄老之学提供了最直接且必要的资料及证据 。
【黄帝四经】约成于战国中期 , 以道家及法家学说为主 , 兼采用儒、墨、阴阳及名家等思想 。 其形上思维 , 就是以道家老子学说中之道为主 , 再结合法家之法所构建的一套治国政治体系 。 吾人可由其形上体系的解构 , 不仅明了其思维主轴 , 并且更能从其中发现精细深刻 , 延续独到的思想见地 。 由此可知 , 文景盛世的成功 , 是其来有原因的 。
道为第一因 , 是存在者的存在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 , 首先要探讨的就是其形上内涵 , 再次讨论的 , 则是其知识及伦理层次 。 所谓形上本质 , 就是对于存在者的存在以及各主要存在者领域的本性与原理所做的全体性、统一性、基础性的探讨 。 换言之 , 就是对万物的本源 , 即是存在者的存在做一普遍的认知与探讨 。 此本源具有绝对性、至上性及终极性 。
所谓绝对性 , 是指本源是超验的 , 存在于经验认识之外 , 没有现象界的相对性 。 至上性 , 是说本源是惟一的 , 就逻辑而言 , 其是最先在的 。 终极性 , 则是指本源是追求的终极目标 , 更是生命安顿的极至 。
万物的本源 , 所谓存在者的存在 , 可分成两个方向分析:一是宇宙论 , 是就万物的生成过程而言 , 包括宇宙的起源、结构、永恒性及有机性等做一分析 。 另一个是本体论 , 是就万物的本质而言 , 即对宇宙本性的研究 , 以探索其对世界任何都有效的关系与区别 。
【黄帝四经】是以道作为其形上本源 , 万物的第一因 , 即是其道就是存在者的存在 , 具有绝对性、至上性及终极性 。
首先就宇宙论来说 , 表示宇宙化生的的实体 , 即是一切存在者 , 皆由道而化生 , 必由道而成 。
恒无之初 , 迥同太虚 。 虚同为一 , 恒一而已 。 湿湿梦梦 , 未有明晦 。 神微周盈 , 精静不熙 。 故未有以 , 万物莫以 。 故无有形 , 大迥无名 。 天弗能覆 , 地弗能载 。 小以成小 , 大以成大 , 盈四海之内 , 又包其外 。 在阴不腐 , 在阳不焦 。 一度不变 , 能适蚑蛲 。 鸟得而飞 , 鱼得而游 , 兽得而走 。 万物得之以生 , 百事得之以成 。 人皆以之 , 莫知其名 。 人皆用之 , 莫见其形【黄帝四经·道源】 。
迥同 , 即混同的意思 。 湿湿 , 即流动聚合的样子 。 梦梦 , 即混合不分的样子 。 大迥 , 即茫然混同的意思 。 蚑蛲 , 其中蚑指多足虫 , 蛲指蠕形虫 , 这里是指各种动物 。
道为一 , 其宇宙化生历程 , 是经过混沌状态 , 产生万化·此一神妙精微 , 周密盈满 , 精细宁静 , 隐藏不显 , 但其神妙的作用 ,
却不可限量 , 所谓【天弗能覆 , 地弗能载 。 小以成小 , 大以成大 , 盈四海之内 , 又包其外 。 在阴不腐 , 在阳不焦 。 一度不变 , 能适蚑蛲 。 鸟得而飞 , 鱼得而游 , 兽得而走 。 万物得之以生 , 百事得之以成 。
【宇宙论是以道为主轴】不仅于此 , 万物之灵的人类 , 更是需要它 , 不可一日离开它 , 由此可见 , 道是宇宙及万物化生的本源 , 宇宙及万物因道而生 , 因道而成 , 具有宇宙论的意义 。
道是「迥同太虚 , 又是湿湿梦梦 , 未有明晦 , 一定是经验认知所无法达到 , 属于超验层次 , 是以具有绝对性 。 道既是化生之源 , 又超越万物之上 , 是绝对的一 , 具有至上性 。 而道」是万物得之以生 , 百事得之以成的必然条件 , 更是万物追寻的终极理想 , 是以具有终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