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会适应每周只上四天班( 三 )


以上是第一回合 。
八月份 , 第二回合开始 , 一封内部信出现在苹果员工的邮箱里 , 上面赫然写着 , 「当面合作对我们的文化至关重要」 , 并再次提出要在9月5号前实现「回到办公室」 。
随后 , 一个名为「Apple Together」的员工组织发表了一封有3184人签名的请愿信 , 信中 , 他们列举了不该「回到办公室」的六个理由:我们用在线软件交流也可以碰撞出火花;相比之下 , 我们的工作更需要独自的深入思考;居家办公提供的是真正的灵活;通勤是万恶之源;居家办公可以提高公司职工的多样性;我们的产品是为了让用户更好地远程办公 , 如果我们都不居家办公 , 怎么说服用户?
结尾 , 他们向老板发出「指令」:史蒂夫曾说过 , 雇佣一群聪明的人 , 然后指导他们该怎么干活是不明智的 。 我们雇佣聪明的人 , 他们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 现在 , 我们这些聪明的人告诉你该做什么:别管我们 , 别制定「一刀切」的政策 , 让我们决定怎样工作最有利 , 让我们做好此生最好的工作 。
以上是第二回合 , 胜负不明 。
不少CEO站在库克这边 。 高盛CEO David Solomon认为居家办公是一次「跑偏」 , 很快就要被消灭 。 特斯拉CEO Elon Musk最近则宣布 , 他期待可以很快在办公室看到员工们 , 至于那些不接受的 , 会被默认为已经辞职了 。
相比之下 , 爱彼迎的CEO Brian Chesky倡导的「在任何地方居住和工作」倒有点鹤立鸡群了 。 王行坤觉得 , 尽管马克思早就为老板们指了明路——员工更幸福 , 活才干得更好 , 但真理要跟「老板想要对员工获得掌控感」的欲望抗衡 , 谁胜谁负实在难说 。
他反复地提到「时间自主性」 , 即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好的掌控力 , 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一环 。 他指出 , 现在的工作 , 也就是人们早九晚五(或996)去办公室工作 , 是现代雇佣关系强加给员工的 , 「小农社会即使你被地主雇佣 , 你也有很大自主性的 。 你在田里面干活 , 基本上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 有了工厂 , 有了工厂制度 , 老板对工人的监管是很系统化的增强 , 他对你时间上的、行为方式上 , 甚至是穿衣方式(的管控) 。 (到了现代)办公室是一个权力空间 , 你的各个方面都要符合它的行为规范 。 」



美国人还在激烈辩论 , 大洋彼岸的欧洲人早已拥抱了居家办公 , 并且往前迈了一步 , 「四天工作才是我们的未来」 。 新制度正式实施的那天 , KT公司的老板向员工发送了一则视频 , 「跟大家说 , 我们发现大家工作效率都很高 , 4天也是足够的 , 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宣布 , 这个4天是永久性的——你就能感受到公司的氛围 , 大家就很快乐 。 」
刘伦管理着美国加州一家二十多人的、已经实现了永久性居家办公的律所 。 与她通话时 , 由于回国探亲 , 她住在广西北海的父母家里 , 这并不影响她在大洋彼岸的工作 。 律师行业自有其居家办公的优势 。 「它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 并不依靠头脑风暴和开会来获得灵感 。 」刘伦说 。 大环境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 加州法院疫情开始后被迫进行线上开庭 , 「现在虽然说是自愿 , 但据我所知 , 南加几乎没有人去现场开庭 。 我的感觉是 , 这个(线上的)趋势已经回不去了 。 」
她和身边的一位雇主朋友都发现 , 在现在的加州 , 「如果没有居家办公的支持 , 你根本就招不着人 , 你的公司是没有竞争力的 。 」
在国内 , 携程倒是有一位坚定的董事长梁建章(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人口学家) 。 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二届年会的演讲中 , 他曾提到和苹果员工视角完全不同的居家办公的好处:有利于缓解大城市高房价和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有利于环境保护;可能一些小城市也会受益;有利于全球化的加速;有利于女性职业发展和提升生育率 。
携程集团人才成长中心的负责人曹洁仍然记得十年前 , 公司就曾有过大胆尝试 , 「不得不说James(梁建章)的脑洞真的很大 , 他想 , 呼叫中心的员工能不能在家接电话?当时携程非常重视推动科学管理 , 于是我们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一起合作 , 在酒店和机票部门征集了愿意来参加实验的员工 , 用科学管理的方式来验证结果 。 实验需要随机抽样 , 我们做了一个抽签仪式 , 在小球里随机抽单双号 , 来决定实验和对照组 。 实验过程中 , 斯坦福的教授专门飞过来给每个员工做访谈 , 用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 , 实验结束后 , 数据显示结果是实验组绩效提升了13% , 流失率下降50% 。 整个实验我挺震撼的 。 你会发现我们从头到尾都是用了一个非常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做这个事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