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黄河瀑布落壶口( 二 )


“就吃 , 就吃 , 马上就吃 。 ”大禹一拾站起来 , 谁知打满结茧的笨手一张扬 , 不料把石桌上的陶壶、陶碗撞翻了 , 米粒和茶水混在一起 , 从石桌上往下溢流着 。 女娇一见 , 急忙用手往起拾揽 。 高聚起的水 , 从她揽饭的湿水小印上自自然然地流下去 , 跌落到脚地 , 溅到大禹的赤脚泥腿上 , 烫得他又烧又痛 , 双手乱抓 。
这时大禹才如梦初醒 , 顿觉嘴干舌焦 。 他忙扶起陶壶 , 捉住陶把 , 顺便拉过一个陶杯 , 高高提起 , 往出倒了起来 。 那知由于好心的涂氏茶叶放得太多 , 泡涨的茶叶把小小的壶嘴堵塞了 , 一点也倒不出来 , 反而茶水冲开壶盖 , 洒了一石桌 。
女娇一见 , 忙移过茶壶 , 用手指头从桌上的溢水中朝干处一划 ,积水从划口中畅流
而下 。 她取笑大禹说:“你真是个实实脑子 , 壶口堵住不通了 , 茶水咋不重开壶盖往出流呢?”说着她用筷子在壶口上捅了捅 , 用嘴对着壶口吹吹 , 反手一倒 , 淡紫色的茶水“嘟嘟嘟”地从壶嘴上倒了出来 , 不几下 , 就满满倒了一杯 , 双手递给大禹
大禹痴呆地好像在看魔术表演 , 他接住茶杯目不转睛地看着壶嘴 , 道姓地憨笑着 , 用一只手锤了自己的脑门儿说:“哎呀!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有甚办法了?”女娇问 。
“有你给我的办法了!你看 。 ”禹指着壶嘴和石桌上手划出的湿道道 , 说:“爸在世时怎么光知道堵水截流 。 人常说 , 人往高处走 , 水往低处流 。 ’水火无情 , 水力无穷 , 人的力量怎么能堵挡得住水的自然流向 。 我看咋不象你这样疏通壶嘴水道 , 引水落石出归槽长流而去呢?”说着拍了一下女娇的肩膀:“谢谢师傅!”便一拾站起来 , 从家里跑出去了 。
女娇看着大禹的背影 , 不住地高喊者:“ 自家人 , 不用谢 。 以后你用得着了 , 就说一声 。 可是你还没用饭哩!”
大禹头也没回地说:“我知道 , 你先吃吧!”大禹一出门 , 就撑着竹杆 , 驾着木排起身了 。 他过延川、延长 , 沿着晋陕山崖峡谷 , 向宜川方向流去 。 他穿过圪针滩、七狼窝、走过九转十八弯 , 来到一个峡谷地带 , 只见涛涛汇集的黄水 , 由五六百尺 , 突然收缩成不足百尺的细腰 , 横亘着一条青石高山脊梁 , 挡住了黄水的去路 。 河水象百头大雄狮在怒吼 , 如亿万条金龙在狂舞 , 似饭店沸腾的大开水锅 , 满满滥溢地闯不出去 , 顶在石岩上发出疯狂的吼声 。 大禹仔细观察了父亲曾经错堵了的痕迹 , 又看到无边无际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农田、山间小路、人畜生命 , 便决心像妻子女娇捅壶嘴、划水道一样开凿座青石梁 , 让洪水从这里畅流而过 , 那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
大禹凿山一声令下 , 臣民一齐动手 。 大家挥舞石斧、石刀、骨铲、木耒 , 齐心协力 ,开凿山石 。 他身先士卒 , 拿了一个石钻搭在紫青的岩石上用手摇钻了起来 。
石钻如风一样旋转 , 火花闪闪 , 石渣飞溅 , 浅灰、深青、紫黑色的石岩 , 一个一个被钻了一尺多深 ,现在依然显见 。群众说:“壶口龙槽 , 九里十三丈 , 这是一年一寸一分磨成的 。 ”可见当时大禹开凿时的艰辛了 。 据说这种与自然搏斗的精神 , 直感动得天上老君给他送犁、地上龙头普替他拉犁 , 他即亲自扶犁 , 一犁一条沟 , 一划一道河 。 只是这壶口山门 , 山石坚硬如铁 , 怎么也凿不开 , 老君劝他何不改道而去 , 大禹说:“岩石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铁心 。 自古道:‘ 石棒磨成针 , 功到自然成 。 ’天然壶口一定能凿通 。 众人跟着大禹 , 连住凿打了九九八十一天 , 便把这个青山脊梁凿开了 。 积聚的洪水咆哮着 , 象脱缰的野马 , 出笼的猛虎 , 从这里闯出去 , 急剧直下 , 跌落到几十米深的河槽中 , 象个悬挂着的白色大水帘 , 形成黄河上一个十分壮丽的大瀑布 , 远远望去 , 真象收在一一个巨大的壶里 。 因此 , 后人就叫这里为壶口 。
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 , 把他住过的村庄叫禹居村 , 他凿开的龙门山谷叫禹门口 。 壶口现在成为中外人们旅游的圣地 。 人们以壶口命名的有壶口村、壶口乡和壶口瀑布 。 这里风光秀丽 , 景色迷人 。 有人赞道:“天下黄河一壶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