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续的深入交流中 , 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总经理的管理风格:对待事情严谨认真 , 处理事情属于火暴的急性子 , 经常不分场合和时机就犀利地批评下属 。 然而此为后话 , 无论奖惩 , 激励效果均差强人意 。
在传统经济学假设中 , 外激励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工作努力程度 , 获得更好的工作表现 , 这演化成了领导者惯用的“胡萝卜+大棒”激励模式 。 遗憾的是 , 曾经风光一时的管理利器 , 如今却已经今非昔比 。
美国管理咨询专家多弗·塞德曼在《未来领导者》一书中指出 , 激发人类行为的方法有三种:强迫型、利益驱动型和激励型 。 “胡萝卜+大棒”是强迫型和利益驱动型领导常用的经典工具 。 但是 , 在开放、共享、互通的新世界里 , 很多领导者已经发现了奖惩工具的局限性 。 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开源产品 , 以不为利润而来为使命的卓越企业(家)大量涌现 , 即便是“平民”也不再将金钱作为选择工作的唯一重要和首要选项 , 奖惩的有效期也已经短得可怜 。 就好像一杯咖啡 , 最初能够帮你撑过一个上午 , 现在只剩一个小时 , 更糟糕的是 , 这样长期饮用下去 , 不仅对健康不利 , 还会降低人们对工作投入的积极性 , 扭曲的逻辑关系开始出现--没有咖啡因 , 就没有好的工作状态 。
在当下的企业管理中 , 激励困境已经随处可见 。 更致命的是 , 激情的流失就好像发生病变的恶性细胞一样 , 具有极其强烈的负能量传染性 , 尤其易“感染“刚走进企业的新员工 。
以下困扰来自一位大型集团分公司总经理李佳(化名):
对于坐在总经理位置上刚刚一年多的李佳而言 , 为了点燃员工的激情 , 可谓煞费苦心:钻研他毫无经验的人力资源知识 , 亲力亲为带领人力资源部讨论激励方案 。 然而 , 从目前的执行情况看 , 激励效果并不理想 。 老员工对于激励方案普遍很冷漠 , 依旧我行我素 , 私底下还会怨天尤人 。 有机会就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 , 时不时搞一些“现身说法” 。 听起来好像对年轻人很负责任 , 提前帮助他们预见到了“没什么前途”的职业未来 , 事实上负面影响很严重 。
对于新员工而言 , 激励的保鲜期很短 。 李佳本期望 , 在这样的环境中 , 借由新员工的活力 , 让新鲜血液逐渐冲淡这层“瘴气” 。 可惜事与愿违 , 更让人窝火的是 , 有些优秀的新人甚至会被老员工们集体“拉下水” 。 曾经富有激情的新员工 , 进入公司不到一年 , 也开始出现与老员工相似的情况 。 很多员工刚到公司时 , 那种热情洋溢、积极主动、乐观阳光的劲头 , 随着与环境越来越“融洽”而不断消逝 。
就在前不久 , 李佳了解到 , 几个老员工私底下约请一位新员工 , 并当场质问他:“你这样表现是什么意思?没错 , 你年轻有为 , 我们这把老骨头是追不上 , 可也不用这么拼吧?有必要把差距拉得这么大吗?你让我们老哥儿几个脸往哪里放?再说 , 你也太容易被‘忽悠’了 , 这点‘小恩小惠’就是领导让你拼命的小伎俩 , 像我们 , 早就看透了!”
引用李佳自己的话:“麻烦的是 , 这些‘老油条’动又动不得 , 我虽然是分公司经理 , 但是在人员聘用上 , 并没有完全自主的调度权 。 现在 , 我已经是哭笑不得了 。 对于下面的人 , 批评了再犯 , 犯了再批评 , 反倒是成就了我自己的‘千锤百炼’!有时候 ,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 未来会不会有一天 , 也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 激情不再……”
李佳的案例在很多国有大型企业中 , 十分常见 。 他内心的这份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 深深打动了我们 。 欣喜的是 , 李佳知道 , 他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局面 , 哪怕过程中需要挑战自身成长极限 , 即便面对环境阻力 , 也不轻言放弃;遗憾的是 , 李佳尚未意识到 , 把注意力集中到外激励上 , 而忽视了内在动机 , 不仅所有的努力事倍功半 , 甚至更加身陷激励困境的组织替规则陷阱——“路径依赖” 。
著名的路径依赖实验:大铁笼子里关了5只猴子 , 实验者放进一挂甜美的香蕉 , 5只猴子顿时兴奋起来 , 环视了一下周围 , 其中一只率先伸出手臂去抓 。 这时 , 实验者用高压水枪攻击5只猴子 , 包括那4只仅有念头尚无行动的猴子都会受到惩罚 。 过了一会儿 , 看看没有动静 , 又一只猴子跃跃欲试地蹿到香蕉跟前 , 高压水枪的集体惩罚再次启动 。 如此这般 , 几轮下来 , 5只猴子竟没有一只敢于尝试去接近香蕉了 , 因为集体受罚的经验让它们胆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