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员工越激励,越倦怠!( 三 )


这时 , 实验者抓出一只水淋淋且浑身发抖的猴子 , 再送进来一只新猴子 ,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一进笼子就直奔香蕉 , 4只吃尽苦头的猴子立刻一拥而上 , 把这个冒失鬼痛扁了一顿 , 阻止它接近深具诱惑力的美味 , 免得大家跟着受罪 。 于是新来成员很快明白了那挂香蕉是不能动的 。 随后 , 实验者又抓走一只吃过苦头的猴子 , 换进来一只新猴 。 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 。
等到淋过水的猴子一只一只被换走 , 笼子里剩下5只从来没尝过高压水枪的猴子 。 这时尽管高压水枪再也没有出现 , 5只新猴面对香蕉却仍然不敢造次 , 虽说谁都未受到过水枪的惩罚 , 却一个个能够循规蹈矩 , 非常自律在这个笼子里 ,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了:猴子们最爱吃的香蕉成了禁果 , 这个禁区的秩序又是由它们自己维护的 , 达到了群体控制的最高境界 。

导致路径依赖的罪魁祸首是「惯性」 。 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分对错好坏) , 习惯的力量都会使这种选择不断强化 , 甚至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 不难发现 , “胡萝卜+大棒”等激励方式 , 之所以成为领导者(甚至家长)的首选 , 一方面源于其自身操作的便利性--无须关注太多 , 比较“省心” , 因为“用钱能摆平的事儿 , 都是小事儿”;另一方面源自于组织和自身的成功经验——外激励的管理成效近年来才受到广泛质疑 , 而很多中国管理者 ,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 潜移默化中已经形成的下意识习惯 , 在管理行为中自然流露 。
【为什么员工越激励,越倦怠!】也正因如此 , 很多领导者才更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管理行为背后的逻辑 , 寻找釜底抽薪的解决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