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写这本书的书评 , 太难了 。 因为作者的文笔 , 太美了 。 大部分人的文章比之 , 皆相形见绌 。
尽管与大众日常十分遥远 , 古生物学总是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 , 相关创作不计其数 。
内容先放到一边 , 来看风格 。 本书仿佛一幅又一幅优雅的生态插画 , 却蕴藏丰沛的科学知识 。
本书作者汤玛斯.哈利迪本行是古生物学家 , 主要研究古代哺乳类 。 他1989年出生 , 只有三十多岁 。 这是他的第一本书 , 学术见闻累积至今的首度爆发 , 十分有劲 。
科学家创作科普要写得好 , 有好几种方式 。 科学家也是专业的写作者 , 只是写的是论文 , 受众并非死老百姓 。 因此常见策略是把充满术语的研究报告 , 降级为浅白版本 , 增添几分轶事与趣味 。 这类作品如果把水分压榨出去 , 浓缩整理一下 , 多半是至少能在研讨会上报告的型式 。
《昨日世界》不是 , 即使是整理资讯的回顾论文 , 也不太可能是这个写法 。 本书真的是特地写给普通人读的科学知识 , 虽然其内容不浅 。
全书16章的每一章 , 都扣紧一个特定时空的生态系展开 , 由现代往古代写去 。 始于一万多年前的阿拉斯加、400万年前的肯亚 , 到5.2亿年前寒武纪的云南澄江 , 终于5.5亿年前埃迪卡拉纪的澳洲 。 没有特定的对象或议题 , 描述的主角是整个生态系 ,那些早已逝去的灭绝生态系 。
每一个时空的生态系 , 都遵循一样的物理、化学、生物法则 , 这部分和我们熟悉的世界别无二致 。 吃与被吃、迁徙、适应、趋同演化、繁荣昌盛……老梗在一幕幕故事中不断重新上映 。
不过相距数千万年的不同时代 , 不只是生物物种不同 , 连大地与海洋的分布也有差别 , 甚至连星空都可能不太一样 。 透过文字身历其境的读者 , 对此想必会感到陌生 。
事实上 , 作者大概就是要刻意营造陌生的异世界感 , 那么多古生物中有些知名度不低 , 大众最容易说出口的是恐龙、所属的古人类阿法南猿等等 。 可是在这本书中 , 古生物明星三叶虫、恐龙、南猿都只是群戏中不太显眼的一员 。 以作者展现知识之渊博 , 对恐龙想必也十分熟悉 , 然而长达1.5亿年的恐龙时代 , 他把更多镜头摆在与恐龙共舞的其他动物、植物 , 以及它们所处的大环境上 。
论及侏罗纪的第八章〈基础〉 , 舞台设在海洋 , 偏偏没有一种恐龙是水生的 。 第七章〈信号〉 , 白垩纪的辽宁恐龙好不容易敲到较多档期 , 却要与昆虫、哺乳类、爬虫类分庭抗礼 。 到了第六章〈重生〉 , 许多作品对陨石时刻大书特书 , 本书直接从恐龙死亡殆尽开始故事 。
恐龙灭绝前的一刻
我们对古代生态系感到陌生 , 可是诸君扪心自问 , 我们对自己周遭的生态系又有多熟悉?《昨日世界》透露出浓厚的使命感 , 却不太说教 , 常常只是顺带触及议题 。 作者最关心的莫过于生态系 。 同一个时代中的所有生物 , 连同它们生活的环境 , 构成复杂的生态网路 。
在生态系统的复杂赛局中 , 每个玩家都与某些玩家相连 , 但不是全部 。 而其他玩家的关系网 , 不只是食物网 , 也包括竞争、住处、光线与阴影 , 以及物种内部的竞争关系网路 。 灭绝事件爆破了那张网 , 打断了连结 , 威胁到那网路的完整性 。 切断一条线 , 它会摇晃 , 然后重塑 , 幸存下来 。 扯下另一条 , 它还撑得住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 当物种适应后就会修复 , 也会达到新的平衡 , 建立新的关系 。 但如果一次断掉的线太多 , 这个网络就会崩溃并飘荡在微风中 。 而世界 , 只能用所剩无几的东西来将就了 。
生态系是动态的 , 不断有成员加入或离开 , 内部组成也持续改变 。 一个栖位出缺 , 就有新的角色补上 , 却不见得是马上 。 回顾古生物历史 , 全世界的生态系经历大大小小多次灭绝 , 每一次都是毁灭与重生的循环 , 越大规模的灭绝 , 随之而来必是越大的重生 , 不过往往要酝酿更久 。
在人类眼中 , 有时候补位来的出乎意料 。 珊瑚是水生动物 , 珊瑚礁为其产物 。 温度上升对珊瑚不利 ,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珊瑚礁也会受到影响 。 然而会造礁的生物不只珊瑚 , 侏罗纪时代的造礁主力:玻璃海绵 , 在环境条件改变后 , 如今复古登场 。
推荐阅读
- 侏罗纪系列恐龙档案解析,暴虐霸王龙与暴虐迅猛龙有什么不同
- 暴龙赢得生死对决!却没有躲过恐龙大灭绝!
- 新技术可准确测量 2D 材料在加热时的膨胀情况
- 女子发酒疯打砸便利店,打了4胎仍被男友抛弃,老板:关我什么事
- 恐龙也是直立行走,为何没进化成智慧生物?再给6600万年会怎样
- 海岛效应!生物演化道路中亘古不变的真理!
- 火盗龙有羽毛吗?
- 为生存大打出手!伶盗龙vs原角龙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恐龙化石!
- 捕猎继续!爱氏角龙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