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和“物”


“礼”和“物”


“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 , 在古代 ,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 。 在人际交往中 , 人们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示对他人的尊敬 。孟子曰:“恭敬之心 , 礼也”(《孟子·告子上》) , 是说恭敬之心就是“礼” , 以礼待人 , 恭敬之心足矣 。 古人对“礼”十分重视 。 对人态度恭敬就是有礼 , 所以要求别人有礼 , 只是为了自己受到尊敬 , 并非是想贪图别人的财物 。 正派人胸襟高朗开阔 , 他们重视精神上的契合 , 及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 , 这种交情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没有功利考量的交往 , 不是物质利益上的交易 , 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 , 他们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 这种往来不需要用“物”来维系 ,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 。
“礼物”原来是指用于祭祀的礼器 , 后来的人所称的“礼物”原本是叫“祭品”、“牺牲” 。 礼最初的含义是敬神 , 敬神时奉献的物品叫祭品或牺牲 , 用于向神换取保佑或帮助 。 宗教发展到了一神教以后 , 大概神厌恶了人这种虚伪的“恭敬” , 就禁止了贡献祭品和牺牲 , 比如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 虽然神为人做出了榜样 , 但人却因贪欲所致 , 执迷不悟 , 又把“祭品”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 , 互相交换利益 , 并把这种交换的媒介称作“礼物” , 为这个庸俗的商品披上雅致的外衣 , 并把这种交易称作“礼尚往来”!用“送”礼物掩盖利益交换的本质 , 所以“礼物”一词也折射出了人性的虚伪和贪婪 。 人的礼义廉耻 , 就在这些“礼物”的“往来”中荡然无存!
【“礼”和“物”】《曲礼》说:“ 为礼以教人 , 使人以有礼 , 知自别于禽兽 。 太上贵德 , 其次务施报 。 礼尚往来 , 往而不来 , 非礼也;来而不往 , 亦非礼也 。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 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 ”  人有礼才有别于禽兽 。 说明这里所说的“礼”属性是精神的、无形的 。 不是有形的物质 。 所以“礼尚往来” , 不是物质的互换 , 而是人们精神层面的交流 。
“礼尚往来”常常被贪官用来做受贿的挡箭牌 , “礼尚往来”的本意是说人们在礼节、礼貌上应该有来有往 , 别人以恭敬的态度对待你 , 你也应该以同样恭敬的态度对待对方 , 并不是要把“礼物”送来送去 。   但“小人之交甘若醴”小人们本来就是因利益而交织在一块的 , 他们之间的交往无一不跟利益相关 。 君子之间往来的“礼” , 在小人之间就变成了“物”!所以 , 小人之间就是喜欢吃吃喝喝、送来送去的 。 如果“礼”夹带了“物”就变成了交易 , 既然是交易 , 那就会遵照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等价交换 。 那些说着“礼尚往来”的人 , 不过都是想在这“往来”上面赚点利益而已 , 不但庸俗还有点贱 。 在这里“恭敬”就成了虚伪的面具 , 显得滑稽且丑陋 。 所以“礼”和“物”是两个对立的东西 , 互赠“礼物” , 实际上是对“礼”的亵渎 。 有礼就不该有“物” , 有“物”就不是“礼” , 互赠“礼物”其实只是一种交易 。 所谓“礼物”其实已经成了市场上的概念 , 一般是用来交换“好处”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