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生物学家发现 , 在过去5亿年的生物灭绝事件中 , 地球上大约每隔2600万年就会迎来一次生物大灭绝 , 置信度高达99% 。
对于这一发现 , 天文学家丹尼尔·P·惠特米尔和阿尔伯特·A·杰克逊四世经过讨论后 ,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太阳可能有一个人类未曾发现的“孪生兄弟” , 也就是伴星 。
他们进一步推测 , 这颗伴星的运行轨道非常扁平 , 它大约每隔2600万年就会周期性地返回一次 , 每次都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
太阳的这个“孪生兄弟”被天文学家命名为涅墨西斯星 , 涅墨西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 , 因此涅墨西斯星又被称为复仇星、黑暗伴星 。 涅墨西斯星是一颗红矮星 , 或者棕矮星 , 它距离太阳大约5万至10万个天文单位 。 天文学家根据开普勒定律推算 , 如果它的轨道周期为2600万年 , 那么它轨道的半长轴大约是1.4光年 。
太阳和涅墨西斯星的关系 , 在物理学中被称为双星系统 。 双星系统是指由两颗恒星组成 , 相对于其他恒星来说 , 位置看起来非常靠近的天体系统 。
双星系统可以细分为物理双星和光学双星 。 如果一颗恒星围绕另外一颗恒星运动 , 并且互相有引力作用 , 就称它们为物理双星 。 如果两颗恒星看起来离得很近 , 但实际距离却非常遥远 , 就称它们为光学双星 。
在太阳所处的银河系中 , 大约有50%以上的恒星都是双星系统 。 一般认为 , 双星系统的结构更加稳定 。 在物理学界 , 关于双星系统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有人认为 , 双星系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重力的影响 。 还有人认为 , 恒星扰动才是形成双星系统的主因 。
除此之外 , 还有质量吸积的解释 。 这一理论认为 , 一颗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增重”后 , 可能会超出自身的“洛希瓣”范围 , 到那时部分物质就有可能进入伴星的重力中 。 与此同时 , 另一颗伴星吸积洛希瓣外溢流出的物质不断增大伴星 , 从而形成双星系统 。
不管怎样 , 涅墨西斯星作为太阳的伴星 , 深刻地影响着太阳系内的其他星体 。 涅墨西斯星在与太阳互相公转的轨道上 , 大约每隔2600万年就会靠近太阳一次 。 它每一次靠近的时候 , 都会通过引力作用改变奥尔特云内的小行星和彗星的运行轨迹 。
奥尔特云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 , 它的内部充满了不可计数的彗星和少量的小行星 , 距离太阳约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 , 最大半径约为1光年 。 据估计 , 奥尔特云的总质量约为3×10^25千克 , 约等于地球质量的5倍 。
在涅墨西斯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 , 奥尔特云内的一部分彗星和小行星会被“拽”入太阳系内部轨道 , 它们在八大行星的轨道上横冲直撞 , 毫无顾忌 。 它们中的一小部分 , 会被地球的引力所捕获 。
被地球引力捕获之后 , 体积较小的彗星在进入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燃烧殆尽 , 体积较大的彗星和小行星直接撞上地球表面 , 留下一个个大坑 。 更严重的是 , 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撞击会使得地球内部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动 , 温度急剧上升 , 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
每隔2600万年 , 这样的灾难就会重演一次!
当然 , 以上这些分析都来自于天文学家的假设 , 假设涅墨西斯星真实存在 。 那么 , 涅墨西斯星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1986年 , 美国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尝试寻找涅墨西斯星 ,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
1997年到2001年 , 天文学家利用巡天调查2微米全天候巡天尝试寻找涅墨西斯星 , 仍以失败终告 。
不过 , 冥王星轨道外的一颗矮行星——塞德娜星却能够有力地证明涅墨西斯星的存在 。 这颗小行星是由天文学家布朗、特鲁希略和拉比诺维茨在19年前共同发现的 。
塞德娜星的轨道偏心率极大 , 它的近日点为76个天文单位 , 远日点竟达到惊人的975个天文单位 。 这种极端的偏心率能够间接证明涅墨西斯星的存在 。 当可能存在的涅墨西斯星运行到近日点附近时 , 塞德娜星就有可能被太阳引力和涅墨西斯星的引力同时影响 , 从而使它的公转轨道和偏心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
推荐阅读
- 取一杯天上的水?其实,很多人可能真的喝过“天上的水”
- 吞噬星空:罗峰特殊能力曝光,不过很快罗峰就会舍弃这种能力
- 银河系有多少颗星球?有哪些星球适宜人类居住?
- 又一颗行星被发现,在浩瀚宇宙中,还有多少未发现的行星?
- 神舟十五号乘组出炉,57岁费俊龙创年龄纪录,我国为何不选年轻人
- 终极自然法则的发现将标志着人类智力史的间断,但它如何被验证?
- 曾经的世界“天眼”射电望远镜,如今却锈迹斑斑,到底遭受了什么?
- 为什么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差异很大?有何科学解释?
- 假如地球不围绕太阳转了,会发生什么?后果比没有四季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