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司马迁的这句话流传千古 , 总结出了人们追逐利益的状态:为了利益蜂拥而至 , 为了利益各奔东西;然而沉迷于金钱往往会发生悲剧 。
一位大学生沉迷网络赌博 , 为了筹集赌资 , 自导自演上演遭绑架戏码向父母索要赎金 , 那么这种虚构绑架是诈骗罪还是敲诈勒索呢?
相关案例
2014年 , 19岁的唐某考上了广州一所技术学院 , 进入学校没多久 , 他就接触到了网络赌博 , 在一次又一次网赌中 , 唐某深陷泥潭 , 难以自拔;短短三个月 , 他竟然输掉了5万元 。
这笔钱大多数都是贷款得来 。
面对债务压力 , 唐某翻身 , 他想把输掉的钱全都赚回来 , 但是同学都不愿意借钱给他 , 为了筹集赌资 ,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底孕育成型 。
唐某联系了自己的朋友刘某 , 让他充当绑匪给父母打电话索要赎金28万赎金 。
唐某父母在接到电话后马上就打了儿子电话 , 但一直联系不上;唐某为了让绑架更加逼真 , 还特地让刘某录了一段语音;唐某父母信以为真 , 并向唐某提供的账户打了一万元 。
两人“欣喜之余” , 唐某父母已经报案 , 经警方侦查唐某、刘某被抓获归案 , 一万元的非法所得也被退还给了唐某父亲 。
唐某、刘某被抓后 , 唐某家人才知道这是一场闹剧 , 那么唐某、刘某自导自演是否构成犯罪呢?是诈骗还是敲诈勒索呢?
法院判决
经法院审理 , 唐某、刘某两人构成诈骗罪 , 根据两人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 , 以及对社会危害程度等一系列因素 , 宣告缓刑 。
以诈骗罪 , 判处唐某、刘某拘役5个月 , 缓刑6个月后 , 处处罚1000元 。
虽然是一场荒唐的诈骗案例 , 但也折射出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自我管控能力 , 唐某的悲剧也在警醒每个人 , 那么刘某为何不构成绑架勒索罪呢?
律师说法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 , 数额较大的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 ,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 , 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 , 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 , 从相关法条上来看十分相似 , 从主观意志上来讲 , 两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一个是利用虚假的手段、信息诈骗被害人 , 另外一个则是暴力、威胁等手段勒索被害人 。
主观一致 , 客观不同 , 通俗来讲 , 诈骗罪是骗取了被害人“信任” , 让他们“自愿”交出财物;而敲诈勒索却属于一种强制性 。
纵观上述唐某、刘某的案件也能看出 , 唐某、刘某为了骗父母的钱财 , 虚构了绑架行为实施诈骗 , 符合诈骗罪的主观、客观 , 并非法获得一万元财物 , 属于诈骗已遂 。
法庭在审理过重中 , 考虑到家庭教育缺失 , 唐某的父母虽然“恨铁不成钢”但也出具了谅解书 , 原谅儿子行为 , 因此法院最终轻判 , 采取了缓刑 。
相关延伸
不同的案例 , 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 不同的人对法律也有不同的理解 , 因此法庭才会有辩称、举证这一过程 。
在类似的虚假绑架中 , 同样会被认为是敲诈勒索罪 , 两罪的主观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主要区分客观行为 , 虚假绑架的过程“虚假”占了很大的部分 , 但设计这一骗局的过程 , 更多又是为了敲诈 。
【以案说法:虚构绑架是诈骗还是敲诈勒索?】
电信诈骗中 , 为了让被害人顺利交出钱财 , 往往会采取口头威胁等手段;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 被害人的精神状态是处于害怕、紧张的 , 在这种恐惧下 , 不得已交出了钱财;客观上来看 , 这也符合敲诈勒索罪 。
因此不同的案例 , 不同分析 。
在犯罪人实施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时 , 两罪往往会根据情节的恶劣程度发生罪行转变 。
推荐阅读
- 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名少女躺在地上,被7名同龄女孩群殴
- 浙江慈溪,13年少年因抗拒身体发育,购买激素处方药,药店被调查
- 女子新婚不到两个月便逃离夫家,间接气死了新郎的父亲。而新娘离开夫家22年杳无音讯
- 6旬老人养鸭子被投毒毒死4000只,损失十几万崩溃报警,画面心酸!
- 浙江温州,任某因打牌发生纠纷与莫某扭打在一起
- 台州一男子儿子遭遇车祸,网上筹款治疗费100万,基金会拿走70万!
- 基本敲定!湖人队铁定会进行大交易,内部人士曝光三笔交易方案
- 案例 河南女子遭上司强迫,丈夫让她找对方来私了,结果又悲剧了
- 案例:一家五口惨遭灭门,嫌犯归案后称自己“被逼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