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致病力减弱,是否说明新冠病毒不足为惧?


奥密克戎致病力减弱,是否说明新冠病毒不足为惧?


文章图片


奥密克戎致病力减弱,是否说明新冠病毒不足为惧?


文章图片


国内科研团队实验验证 , 奥密克戎致病力大幅减弱 , 是否说明新冠病毒将不足为惧?

奥密克戎毒株
奥密克戎致病力
近日 , 一项来自国内科研团队的验证性研究数据显示 , 相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 ,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
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表示 , 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 , 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 , 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 , 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
这个发现在小鼠感染模型中被证明 , 原本25-50个感染剂量单位的原始毒株就能导致小鼠死亡 , 而奥密克戎毒株则需要2000以上感染剂量单位 , 才能使小鼠死亡 。 并且小鼠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肺部病毒含量 , 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
也就是说 , 原本最多50个原始毒株能致死小白鼠的量 , 放在奥密克戎毒株身上 , 则需要2000以上的感染剂量 , 致病力大大削弱 。
那么 , 奥密克戎致病力减弱 , 是否说明新冠病毒将不足为惧了呢?

核酸检测
2021年奥密克戎让全球戒备 , 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快速传染性 , 和原始新冠毒株相比 , 奥密克戎的传染性高出5倍 。
与之相对的是 , 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后 , 病人症状轻、不易被发现 。 《自然》杂志的一篇权威科学期刊指出 , 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住院风险 , 与其他变异毒株相比 , 降低了29% , 引发的疾病也更为温和 , 患者症状普遍较轻 , 类似于普通感冒 , 死亡率也有所下降 。
但这不代表奥密克戎毒株就是无害的 , 它能在全球肆虐 , 恰恰说明没我们想象中的“无害” , 致病力下降更多是得益于疫苗接种的普及 。
在南非 , 70%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中 , 有40%的人至少接种过一剂新冠疫苗 , 鼓吹“与病毒共存”的英国 , 疫苗接种率达到了80% , 亚洲国家中 , 新加坡的疫苗接种率超过90% , 死亡率更是在极低的水平 。
相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 ,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 , 确实已经大幅降低 。 作为普通人 , 接种完三针疫苗 , 新冠病毒对我们的危害性大不如前 , 当然必要的防护措施依旧要到位 , 不同个体的抵抗力是不一样的 , 谁也无法保证所有人都能不受病毒的影响 。

入境隔离新政策
防疫新方向
奥密克戎致病力减弱 , 是否意味着我们将要放开、躺平?
答案是 , 不会 。
国内国外的监测数据证实 , 与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相比 , 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的致病力和毒力确实明显减弱 , 但是那些有基础性疾病、高龄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 , 如果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 , 仍然可能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重症 。
在中国 , 心血管疾病患者有3.3亿人 , 慢性肝病患者4.47亿 , 糖尿病患者1.3亿 , 终末期肾病(包括尿毒症)超290万 , 在透析患者例数超63万人 , 60岁以上老人有2.67亿 ,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不能彻底躺平 。
但这不代表我们毫无准备 , 抗击疫情3年来 , 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始终是在因时因势地进行优化和调整 , 目前施行的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 , 就是最好的证明 。
现行第九版《新冠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 主要是针对致病力下降的奥密克戎 , 对以往的防疫措施进行了改变 。
例如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 低风险区人员不再集中隔离、限制出行 , 而是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等防范措施 。
二十条防疫新规 , 则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部分措施的优化完善 。 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 , 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 , 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 , 明确以单元和楼栋为单位 , 不得随意扩大 。
此外 , 二十条还要求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 , 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 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 , 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等等 。
第九版防疫指南 , 以及二十条新规 , 都是基于对奥密克戎毒株特点和3年来各地的防控经验总结出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