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随笔(4)2022.12.05
今天还在看《这才是心理学》 , 读完第三章“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 , 博士 ,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 包括“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心理学中的操作性定义” , 至P76页 。
这一章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1、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而是操作主义者;
2、属于科学的心理学需要操作主义来评估理论主张 。
本书提到 , “科学家之所以质疑某个人、某个理论或者信念体系为终极问题提供了绝对答案的说法 , 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关于‘终极’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 科学家并不宣称他们可以提供完美的知识 。 科学的独特优势不在于它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 , 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法 , 这些错误是我们知识库的一部分 。 同时 , 那些完美或绝对知识的说法往往会扼杀对知识的探索 。 因为自由而开放的探索知识是科学活动的一个前提 , 科学家们总是对已经找到终极答案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 ”
“在所有的学科中 , 进步的关键都是在于放弃本质主义而接受操作主义 。 ”
求真的过程 , 才是“真” 。 “真”不是就在那儿不变不动的东西 , 这种观点也是哲学所认同的 。
在日常生活中 , 那些想得太明白的人 , 过得也就没啥意思了 , 感觉自己看啥都看到了本质 , 行动力自然就会很差 , 无法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新的东西了 , 要做一个科学的“操作主义”者 , 这一点我要认真自省 。
研究具体的问题 , 阶段性总结一下 , 使整个行动更趋近“终极问题”的答案 。
所有的总结不应是为了总结而总结 , 是要确定留下些什么放弃些什么调整些什么 , 它不是终结 , 而是为了新的开始做准备 。
本书提到 , “在科学中 , 一个数字应具有的‘正确’属性就是信度和效度” 。 这两个“度”确定一个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是否有用 。 “信度”就是在同一标准下测量的准度 , “效度”就是测量的内容到底对不对 。 我发现这两个度也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的考量 。
【想得太明白,生活就没有意思了】没有一个学科 , 包括心理学在内 , 可以回答本质主义的问题 , 科学的不确定性 , 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 这样才有可能无限的接近“真” , 学科如此 , 何况乎个人 , 今天开始我不再说“从本质上讲”这句话了 , 持续不断地用行动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 不断的修正 , 如此循环往复才是正道 。
推荐阅读
- 神十四明明装有“北斗卫星”定位,为什么还要靠人工搜索?
- 科学家发现,全球磁场强度下降9%,地球未来可能变成火星?
- 许老板:别担心,没跳楼,我在开会!
-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科学家发现阿卡西记录,证明宇宙是量子计算机
- 美媒又开始吹牛,扬言西方对天宫号不感兴趣,阿尔忒弥斯才是重点
- 哈勃望远镜真实拍摄的海豚星系,正在不断被吞噬,将来会消失吗?
- 神十四4日晚返回!400公里外降落东风着陆场,难度堪比万里中10环!
- 科学家实验用鸡复活恐龙,结果鸡长出恐龙脸,鸡真是恐龙的后裔?
- 返回时间已定!神舟十四号快速返回:比神十二缩短19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