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钱学森力荐一年轻人,25年后成中国航天功臣,获500万奖金( 三 )



当时听完这番话 , 王永志却被逗笑了 , 他婉言拒绝了导师和副校长的挽留 , 毅然踏上归国的路程 , 他回绝导师的时候说:“我的国家需要我 。 ”
王永志说得没错 , 当时我国的航天事业确实刚刚起步 , 亟需导弹火箭专业的技术干部 , 和当年的钱学森一样 , 王永志归心似箭 , 回国后当即走进戈壁荒漠 , 加入到祖国的国防事业建设当中 , 并很快崭露头角 , 获得了钱学森的赏识 。
尤其在获得钱学森推荐后 , 王永志更是在此后的数十年期间 , 开启了“常胜将军”的征程 。 而之所以叫他“常胜将军” , 是因为他在先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组组长、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等要职期间 , 参与主持的所有项目从无败绩 , 每次都能大获成功 。

1986年 , 国际航天发射市场正值多事之秋 , 大型卫星的运载能力出现了危机 , 而王永志明知山有虎 , 偏向虎山行 , 集结了一批科学家 , 悄悄酝酿了一件震动国际航天界的大事 , 他提出:


“我们想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 , 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 , 将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将近5倍 , 由原来的2.5吨提高至9.6吨 , 届时中国的火箭将能够承揽以往国际上用航天飞机发射的大型卫星 , 进而把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 。 ”而这个火箭的昵称 , 就叫“长二捆” 。
这个想法可以说是非常的伟大 , 按照王永志率领的科学家团队的实力 , 如果按部就班 , 实现它也不难 , 但是这个项目恰恰难就难在了“按部就班”上 。
当时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 , 时间根本不够用 。 按照预估 , 要想按照宏伟的想法目标完成所有的工作 , 并将长二捆这样的大型火箭竖立在发射架上 , 正常需要5-6年的时间 , 哪怕能够超额完成 , 根据一些外国同行的预算 , 至少也需要3年时间 。

但是到1988年底 , 国家才正式批准了大推力捆绑火箭的研制项目 , 而当时中国火箭研究院和美国卫星公司签订的合同规定:中国火箭研究院需要在1990年前完成大推力捆绑火箭的飞行试验 , 逾期就算违约 , 合作作废 , 届时 , 中国方面还将需要拿出100万元的罚款 。 可以说 , 当时留给中国火箭研究院的研制时间只有18个月 。
能不能干成?王永志就此代表研究院立下了“军令状” , 当时王永志压力很大 , 吃不下睡不着都是常有的事 , 但他最终还是率领同事们一举成功 , 在短短18个月里 , 完成了外界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创下了世界运载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1990年7月16日 , “长二捆”首飞成功 。
再到1992年9月21日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 。 彼时王永志已经到了花甲之年 , 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一重担 , 担当了中国首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 和国际上已有的载人飞船方案不同 , 王永志大胆提出了一种绝无仅有的设计方案 , 最终大获成功 。

2003年10月15日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一晃25年 , 当年钱老坐镇指挥的位置 , 坐上了王永志 , 在王永志的领导下 ,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 历时21小时23分 , 神舟五号在轨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地面 , “航空英雄”杨利伟从返回舱里安全走了出来 , 向大家挥手致意 , 那一瞬间 , 北京指挥中心透过屏幕 , 看着杨利伟出舱的画面 , 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而当时 , 一向镇定的王永志热泪盈眶 , 王永志后来直言:

“当时看着杨利伟自主从返回舱里走出来 , 我心里真的非常激动 , 连我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 泪水就已经流下来了 。 我 这一生中因为激动而流泪的次数不多 , 像这样控制不住地流泪 , 是极少有的 。 因为国外的航 天员都是被人搀扶着走出舱门的 , 而我们的飞船显然对航天员的身体保护得非常好 。 其实我 们第一次载人 , 最怕的就是航天员受伤, 所以载人飞船安全是第一位的 。 保证安全 , 是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使命 , 这次我们不辱使命 , 取得了成功 。 ”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和第一位把中国人送人天的航天工程师王永志还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 同为辽宁老乡 , 俩人一起为家乡争了光 , 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而取得这样的成就 , 王永志永远没有忘记当年提拔自己的前辈——钱学森 , 所以神舟五号成功返回 , 举国沸腾的时候 , 王永志第一时间就给钱老打去了电话 , 在电话中 , 王永志认真地向钱老汇报:“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