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近来 , 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 , 神舟十四号顺利返回地球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热议 , 随着近年来神舟系列飞船的不断运载宇航员登上空间站 , 完成关键技术的验证 , 中国天宫空间站马上就要投入应用了 , 与此相反的是 , 国际空间站设备老化严重 , 服役期限就快要到了 , 而这意味着 , 在不久的将来 ,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近地轨道上唯一运行的空间站 。
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 , 实属不易 。 而在中国航天史上 , 有一位功臣不可忽略 。 1964年 , 他初出茅庐 , 就凭借出色的专业表现 , 获得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赏识 , 并在1979年经钱学森大力推荐 , 接过了第一把交椅 , 此后更是开启了“常胜将军”的征程 。
25年后 , 他更是不负钱老所望 , 成为中国航天功臣 , 并拿到了同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荣获500万元的奖金 。 如今 , 他已经从一个发射架前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位耄耋老人 , 可以说 , 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启航与发展 , 与此同时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他的成长史 , 他将所学全部贡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 所以他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钱学森力荐:就按他说的办!1979年 , 我国正在展开第二代导弹的研制工作 , 作为第一代导弹的领军人 , 钱学森在一众科学家心中的威望很重 , 大家觉得 , 有钱老 , 一切都没问题 。 但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 , 钱学森却拒绝挂帅 , 并坚定地提出:“第一代导弹有第一代的领军人 , 轮到第二代导弹的研制 , 理当由第二代人挂帅 。 ”
而对于这个第二代挂帅人 , 钱学森心中一早就有了人选 , 这个人就是王永志 。
这番话可以说是对王永志能力的最大肯定 , 以当时钱学森在国际上地位 , 能够得到他的推荐 , 足以说明王永志绝不简单 。 而钱学森之所以这么笃定地推荐王永志 , 还源于多年前的王永志的一次“毛遂自荐” 。
1964年 , 当时中国为了尽快地突破国外的封锁 , 大大提升国防能力 , 集结了很多科学大拿 , 其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在内的归国科学家 , 投入到国防科学研究中 。 在这群人里面 , 陌生的新面孔反而最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汇聚 , 但与此相对应的 , “新面孔”提出的建议也最不易被大家信任 。
而王永志当年就是那个新面孔 , 那年6月 , 32岁的王永志第一次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 正赶上我国中近程火箭的发射任务紧张进行中 , 那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执行发射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 , 大家每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
果然任务执行到最关键的时候 , 问题出现了 。 根据原本的设计构型 , 科学家们对火箭的推力进行了计算 , 却发现射程竟然达不到预期 , 按照最常规的思路 , 火箭射程不足 , 是不是多加点推进剂就好了 , 但是到这一步就又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 因为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 , 已经“喂”不进去更多地推进剂了 。
再加上当时正值六月盛夏 , 天气异常炎热 , 火箭发射时推进剂的温度变高 , 密度就会变小 , 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会发生变化 。 这样一来 , 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出现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如果无法很好地解决火箭的射程问题 , 前期设计构型的努力就白费了 , 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 而这将远远超出发射任务阶段的工作范畴 。
推荐阅读
- 中国航天收到350亿大单,签完合同后火速离开,就怕对方反悔
- 将石墨烯复合材料发射到月球表面,为抵御月球风化层侵袭做出贡献
- 中国航天这两年发射很密集?背后透露的,其实是中国航天的辛酸
- 对自己好奇需要具备的能力:认知力
- 航天员穿的航天服那么贵,用完后为啥不带回地球?
- 神十四明明装有“北斗卫星”定位,为什么还要靠人工搜索?
- 2022年传媒互联网行业报告:跨境电商风起青萍
- 全部健康出舱
- 篮网4变1交易方案,本西变1.25亿前锋 2米13内线?老鹰组的新三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