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米每秒到2米每秒,神十四的“刹车”方法,美国为何不用


从200米每秒到2米每秒,神十四的“刹车”方法,美国为何不用


文章图片


从200米每秒到2米每秒,神十四的“刹车”方法,美国为何不用


文章图片


从200米每秒到2米每秒,神十四的“刹车”方法,美国为何不用


文章图片


从200米每秒到2米每秒,神十四的“刹车”方法,美国为何不用


在万众瞩目下 , 神舟十四终于成功返回地面 , 陈冬、刘洋以及蔡旭哲3名航天员结束了183天的太空之旅终于回到祖国 , 据新华网消息 , 3名航天员现在已经乘坐任务飞机到达北京 , 接下来将会进入隔离恢复期 , 帮助航天员重新适应地球生活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神舟十四号返回过程中 , 有人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地方 。 就是在返回舱落地瞬间 , 神舟十四号并没有像之前的飞船一样切断主降落伞 ,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返回过程有人发现不寻常
无数国人见证了神舟十四号的返回过程 , 一些航天迷却在看完现场画面之后产生了一个疑问 , 返回舱落地之后 , 主伞和伞绳都还连在飞船上面 , 难道在最后关头切伞失败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首先要知道切伞的目的 , 是为了防止在降落之后有大风拖拽飞船 。 飞船落地之后 , 主伞就会散落在地面 , 如果这个时候地面刮起大风 , 降落伞就会重新膨胀起来 , 甚至拖动飞船让其产生位移 , 对于飞船以及航天员的安全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 因此在地面风力较大的情况下 , 切伞就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动作 。

不过 , 从画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 飞船返回时 , 着陆场区域的天气状况非常稳定 , 并没有出现任何大风之类的危险天气 , 即使没有切伞 , 也并不会影响到航天器安全降落 。
也就是说 , 切伞并不是降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操作 , 航天员完全可以根据着陆点的天气状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执行这一动作 。
因此并不能说此次降落过程中出现了“切伞失败”的意外 , 至于最终为何没有切掉主伞 , 原因可能有很多 , 可能是航天员综合现场情况做出的决定 。

1200平方米主降落伞有多厉害
而在返回舱降落的最后一程 , 多亏了这个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 , 据了解 , 这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耗时8年研制成功的 , 从设计、制造再到试验、总装 , 过程中攻克了很多项技术难题 , 才完成了这个国内面积最大 , 相对质量最轻的航天器降落伞 。

数据显示 , 主伞由1900多片伞衣缝制而成 , 上面的缝线总长度更是达到了10公里 , 主伞与航天器连接的96根伞绳更是质量过硬 , 搜救人员赶到之后用锯子才将其锯断 。
我们知道 , 航天器从太空中降落过程中速度非常之快 , 速度最高时甚至可能达到20马赫 , 在距离地面10公里时飞船必须进行“刹车” , 确保飞船和航天员安全降落 。

我国飞船惯用的“刹车”工具就是“航天器降落伞”以及反推发动机 。 专家表示 , 引导伞、减速伞以及主伞三个伞相继打开 , 面积也从几平方米增大到几十平方米再到上千平方米 , 这种逐级开伞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航天员 , 让其从最初200米每秒的速度不断下降 , 直到最后阶段打开反推发动机之后 , 飞船将会以2米每秒的速度降落到地面上 , 最大程度上保护航天员的安全 。
美国为何不选用同样的返回方法
中国航天器使用的刹车方法已经经过很多次实践的检验 , 俄罗斯飞船使用的也是反推着陆法 , 但是美国从60年前的航天器开始就没有使用这一技术 , 是他们不会吗?
反推着陆过程中必须使用的伽马射线高度计能够精准控制高度 , 相关技术的难度确实不低 , 但美国之所以不采取同样的返回方法 , 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载人飞船采用的都是在海上溅落的方式 , 飞船打开降落伞减速之后直接掉进海里 , 利用海水进行缓冲 。 美国只需要派小艇或是直升机把航天员接走就可以了 。

【从200米每秒到2米每秒,神十四的“刹车”方法,美国为何不用】这种方式不仅不需要精确测量高度 , 也不需要安装反推发动机 , 同时还不会损伤返回舱 , 便于返回舱的重复利用 , 可降落的面积也更加广泛 , 大大降低了着陆难度 。 其弊端则是需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 因此只有财大气粗的美国才选用这样的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