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冷不冷呢?古人留下的俗语农谚,看冬至天气就知晓


今年春节冷不冷呢?古人留下的俗语农谚,看冬至天气就知晓


文章图片


今年春节冷不冷呢?古人留下的俗语农谚,看冬至天气就知晓


文章图片


导语:今年春节冷不冷?古人留下的农谚 , 看冬至天气就知晓 , 怎么个看法?
【今年春节冷不冷呢?古人留下的俗语农谚,看冬至天气就知晓】“南山矸 , 白石烂 , 生不遭尧与舜禅 。 长夜漫漫何时旦 。 ”2022年12月22日早上5点48分01秒将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气了 。
冬至白天最短 , 黑夜最长 , 太阳最远 , 影子最长 。

冬至在古代是最隆重的一个节气 , 叫作“亚岁”、“拜冬节”、“日南至”等等 。 早在商朝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 , 要提早占卜 , 向上天确定这一天的天气情况 , 以便安排好冬至当天的活动 。
在一块甲骨文上有这样一段话:“壬午卜 , 扶 , 奏丘 , 日南 , 雨” 。 这里“壬”是古代干支历法中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9位 , “午”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第7位 。 古人把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对应起来 , 用来记日子 。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 , 在“壬午日”这天占卜 , 负责占卜的人叫扶 , 占卜的事情是请上天指示 , 在圆丘举行奏乐活动的日南(冬至)这一天会不会下雨?
古代把冬至这一天是当作和新年一样重要的节日来过的 , 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 到了汉代是以冬至为“冬节” , 官府要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祝贺仪式来“贺冬” , 然后放假 。
在《后汉书礼仪》中记载:“冬至前后 , 君子安身静体 , 百官绝事 。 ”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 , 军队待命 , 边塞闭关 , 商旅停业 , 还要挑选“能之士” , 鼓瑟吹笙 , 奏“黄钟之律” , 以示庆贺 。
而平常百姓家到了冬至这一天即便再穷的人家也会借钱给家人弄件新衣服穿 , 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 , 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和祭祀祖先 。 并且 , 亲朋好友之间美食相赠 , 互相拜访 , 就和咱们现在过年一样 。

古人留下的很多农谚 , 可以通过冬至这一天的天气情况 , 来判断接下来的天气情况 。 下面分享几个给大家 , 看看还有没有道理了!
一、冬至在月头 , 捂被不用愁;冬至在月中 , 单衣能过冬;冬至在月尾 , 大雪起纷飞
这里的月头、月中和月尾指的是农历月份 , 而不是公历 。 大意是说 , 冬至在农历月初交节的年份 , 冬天会比较暖和 , 不用特意去准备棉被;冬至在农历月中年份 , 冬天也不会很冷 , 穿担心就能过冬了;冬至在农历月尾交节的年份 , 冬天相对会较冷 。
其实 , 冬天寒冷对农业生产来说是好处的 , 大雪覆盖不仅能够给冬小麦起到保暖的作用 , 还能缓解春季的旱情 。 并且 , 天气寒冷能够防治病虫害越冬滋生 , 来年就少发生病虫害 , 有利于作物生长 。
今年冬至交节时间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九 , 很明显是在月尾了 。 冬至后会不会很冷呢?我们可以验证一下古人留下的农谚还准不准了!
类似的农谚还有“冬至在月头 , 要冷在年兜;冬至在月腰 , 赶集不戴帽;冬至在月尾 , 寒冷在正月” , 意思差不多 。
二、冬至暖 , 春节冷;冬至冷 , 春节暖
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 , 大意是说 , 如果 , 冬至节气期间比较暖和的话 , 反而到了春节的时候就比较冷了;相反 , 冬至节气期间比较冷 , 到了春节的时候反而不冷了 。
三、春打六九头 , 穷人苦出头;春打五九尾 , 老牛累断腿
现在我们“数九”是从冬至当天开始的 , 一个九是“9天” , “五九尾”就是第45天 , “六九头”就是第46天 。 冬至到立春 , 需要经过小寒和大寒 , 一个节气15天 , 3个节气就是大约45天 , 而冬至一般都是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或22日交节 。 因此 , 每年立春交节时间不是在“五九尾”就是在“六九头” 。
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是在“三九”和“四九”期间 , 到了“五九”和“六九”就已经过了一年当中最冷的一段时间了 。 如果 , 该冷的时候没冷 , 说明冷空气来得晚 , 春季发生倒春寒的几率就会增大 。 农谚“三九不冷 , 看六九 , 六九不冷 , 倒春寒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春打六九头 , 穷人苦出头;春打五九尾 , 老牛累断腿”的意思是说 , “立春”节气如果在“六九头”交节 , 说明冷空气在慢慢散去 , 寒冷的天也不多了 , 这样等到了来年农历三四月份也不会冷 , 发生倒春寒的几率不高 , 粮食获得丰收 , 穷人也熬出头了;如果“立春”节气在“五九尾”交节 , 说明冷空气还没有寒冷散去 , 年后仍然会比较冷 , 出现倒春寒几率大 , 容易使返青的小麦、开花的果树以及早春种植的作物发生冻害 , 造成减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