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看看1917年的四川达州,“巴山夜雨、古韵千年”的达县古城!

达州|看看1917年的四川达州,“巴山夜雨、古韵千年”的达县古城!

文章图片

达州|看看1917年的四川达州,“巴山夜雨、古韵千年”的达县古城!

文章图片

达州|看看1917年的四川达州,“巴山夜雨、古韵千年”的达县古城!

文章图片

【达州|看看1917年的四川达州,“巴山夜雨、古韵千年”的达县古城!】达州|看看1917年的四川达州,“巴山夜雨、古韵千年”的达县古城!

文章图片


看看1917年的四川达州 , “巴山夜雨、古韵千年”的达县古城!
这张图片是1917年在四川达州一带拍的一系列旧照 。 摄影师是西德尼·戴维·甘博 , 美国的社会学家 。 甘博是燕京学院社会系创始人 , 1908至1932两年间五度访华 , 其间多次前往大陆进行社会调查 , 并拍摄了许多摄影作品 。 他死后 , 后代从他的鞋子箱子中发现了将近6000幅相片 , 而我们现在选择的这些 , 正是1917年甘博在四川旅行时 , 在四川达州一带的一些相片 。 甘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世纪以前达州的印象 。

达州地处四川东北 , 古称通州 , 绥定 , 巴渠 , 被誉为“川东明珠” , 是秦巴区域的贸易枢纽 。 达州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的地方 , 达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区 , 从东汉至帝永元二年开始设县 , 为州、郡、府所在地 , 隋、唐称通州 , 宋、元、明、清称达州 。 这是一幅1917年甘博在美国达州达州的一处农田中所拍的一幅画 , 画面上是一座由玉米地里搭成的监视小屋 。 这些棚子 , 是为了避免有人在农田中偷瓜果、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 , 被小偷用来建造的 。

1917年 , 位于美国达州大竹县的一条河流上 , 一条由石头砌成的拱桥 。 大竹县以其“竹多竹大”而得名 , 唐代武则天始置县于九州九年 , 被誉为“苎麻之乡” 。

渠县李渡镇 , 1917年 , 一条石头桥梁横跨在渠县的李渡镇 。 一支队伍正在从一座石拱桥上走过 。 李渡位于渠县东南 , 北边是渠江的源头 , 秦岭群山 , 渠江自李渡而来 。

1917年 , 渠县文庙门前 , 一颗高大的老树矗立在达州 。 宕渠县建于秦代 , 至明朝1376年 , 又名渠县 。 在曲州 , 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风气 , 尤其是对孔子的崇拜 。 渠县文庙始建于宋朝嘉定年间 , 坐落在渠县城的西隅 , 是一座在高台上的建筑 。 渠县文庙的气派、精巧的建筑学、浓厚的人文气息、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 可以说是巴蜀的一个奇观 。
一九一七年在达州渠县的冯绲庙 。 冯绲庙坐落在青神乡 , 在渠县以北 。 冯绲生于东汉时期 , 生于东汉 , 曾任顺、冲、质、桓四朝 , 生于于渠县 。 后世为纪念这一著名的曲县人 , 专门设立了这个祠堂 。

1917年 , 甘博在达州翠屏山拍摄了一幢六层高的古老宝塔 。 翠屏山坐落在达州南部 , 绕州河畔 , 山顶有一处叫“格云阁” , 是唐朝大词家元稹在担任通州司马时所筑的 。

1910年 , 达州 , 一名男子拿着一把蒙着布的座椅 , 里面是一个哭泣的孩子 。 这位爸爸大概是要甘博先生拍一幅自己的小孩的照片 。

1917年达州 , 一位年轻的姑娘在她的门前推着一辆石头碾子 。 石磨是将米、麦、豆等谷物碾成粉末的一种机器 。 这石磨是用两块圆形的石头制成的 。 磨盘为两个平底 , 两个交界点都有纹路 , 谷粒由上面的小孔流入两层之间 , 再顺着纹路往外移动 , 经过两层后就会破碎 , 变成粉状 。

1917年 , 达州的一条街道上 , 两位老太太正在一家店铺的门前忙碌着 , 一家一家地照顾着一个小孩 。
如果认为文章还不错的话 , 给个鼓励点个赞吧 , 谢谢大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