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检测颜色越深病毒量越高吗?是否还会“二次感染”?


抗原检测颜色越深病毒量越高吗?是否还会“二次感染”?


12月19日 ,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在广州市医药物资供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 专家预测广州疫情将在2023年1月上旬达到高峰 , 广州正加强医疗资源储备 , 提升救治能力 。
近期 , 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平台上 , 分享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经历 。 有的人高热不退 , 有的人四肢酸痛 ,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感染峰值?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 。
专家提醒 , 感染后虽然体内已存在抗体 , 半年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较低 , 但奥密克戎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强 , 出门仍建议做好防护 。
科学认识:
抗原深浅不能判断病毒载量
南方日报、南方+:有的网友说 , 自己感染病毒后嗓子像“吞刀片” , 但也有人说自己“吃得香”“很亢奋” 。 为什么大家感染后的表现会不同?
林炳亮:人感染病毒后 , 体内都会出现免疫应激 , 由此产生炎症反应 。 炎症因子影响到不同的地方 , 出现的症状就不同 。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发热、肌肉酸痛、喉咙痛、咳嗽等症状 , 新冠病毒还可以影响嗅神经 , 有些人味觉、嗅觉会出现短暂的影响 。 对于网友分享的“吃得香”“很亢奋”这些表现 , 如果真的存在 , 那就是比较少见的现象 , 也有可能因为感染后的焦虑等心理因素影响了睡眠 。 总体来说 , 人体感染病毒后通常会觉得疲惫、乏力 。
南方日报、南方+:抗原T区越红 , 就是病毒量越大吗?颜色深浅是否会跟症状相关?
林炳亮:抗原是定性测试 , 不是定量测试 。 抗原的颜色深浅可能与病毒载量有一定的关系 , 但不能用它来具体判断病毒量的高低 。
首先 , 不同的人使用抗原的试剂不同 , 取样区域、取样时间、与反应液是否充分反应等因素 , 也可能影响抗原结果的颜色 。 其次 , 抗原检测是检测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 , 不能反映病毒RNA的多少 , 所以它只作为判断是否感染的定性检测 , 而不是病毒量多少的定量检测 。 如果是同一个人 , 通过同样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 在感染的不同时段进行测试 , 抗原的颜色有可能出现深浅变化 , 但测试结果也同样只能判断是否感染 , 而不是病毒的多少 。
南方日报、南方+:为什么有的人已经出现症状了 , 但抗原还是阴性?
林炳亮: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不如核酸检测 。 如果在感染早期 , 病毒量不高 , 这时候可能测不出来 。 但症状比较明显的时候 , 进行抗原检测 , 测出来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 一般来说 , 抗原检测在出现症状的1—5天之间 , 测出阳性几率较大 。
二次感染:
半年内再次感染风险较低
南方日报、南方+:网上有人分享 , 说病好后不能再用之前的牙刷、口红 , 否则有可能再次感染 , 真的会这样吗?
林炳亮:病毒在体外存活的时间不长 , 即使沾在了牙刷、口红上 , 也存活不久 。 如果是自己使用的牙刷、口红 , 病好后体内已经产生了抗体 , 即使再次接触到病毒 , 体内也会快速清除 。 但从个人卫生的角度 , 牙刷应该定期更换 , 口红也不应该给其他人使用 。 如果与家人同住 , 把这些都换新的也没有问题 。 但如果怕自己再次感染 , 就没有太大的必要 。
南方日报、南方+:有人抗原转阴后5天内再次呈阳性 , 这样算“复阳”还是“二次感染”?是否还有传染性?
林炳亮:首先要明确“复阳”和“二次感染”是两个概念 。 “复阳”是感染病毒后短期内 , 身体虽然已恢复 , 但体内还有病毒的残余片段 , 通过抗原或者核酸检测的方式被测出来 。 这种情况下 , 病毒片段是不足以构成新的感染的 。
“二次感染”是指首次感染已经完全康复 , 过了一段相对长一点的时间 , 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 一般的病毒在3到6个月后 , 才可能出现二次感染 。 奥密克戎的变异株虽然免疫逃逸能力强 , 但国外有研究表明 , 再次感染最短也是在28天后 。
所以如果是抗原转阴后5天内再次呈阳性 , 有可能是“复阳” , 也有可能没有连续多次测抗原 , 此前的病程还没结束 , 但不会是二次感染 。
应对建议:
分级分类诊疗 , 尽快接种疫苗
南方日报、南方+:最近如果感染过新冠病毒 , 是否还需要接种疫苗?隔多久可以接种?
林炳亮:如果感染后仍然希望接种新冠疫苗 , 建议三个月后再接种 。 灭活疫苗用的是“死病毒” , 有的疫苗则是“模拟病毒外衣” , 来诱发体内产生免疫反应 。 无论是哪种疫苗 , 都没有直接感染活病毒的免疫反应来得厉害 , 此时产生的中和抗体是最强的 , 所以短期内没必要接种疫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