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视化创建紧迫感,是驱动改变的一个好的切入点( 二 )


更有进一步的战略制定 , 将领导团队的能力和状况也考虑了进来 , 通过对团队成员彼此的优势、团队共同面临的挑战、对能力发展的要求等方面来探讨高绩效合作团队的建设 , 来启动战略方针的讨论 。
SWOT分析、STEP分析、波特五力、提供团队的领导力和合作 , 这些都是很好的工具和方法 。 开诚布公的对话和讨论 , 引导团队成员发声 , 创建自主的感觉 , 的确也是很好的营造认同感的方式 。 但是 , 做到这些就可以了吗?
我觉得 , 光是关注这些工具的应用和形式上的要点 , 还是不尽能达成创建紧迫感 , 营造认同感的目的 。 因为 , 这些工具和要点 , 往往容易只关注了理性的层面 。 而且 , 工具运用越多 , 则越可能走向理性 。 可是 , 有时候 , 非理性的影响更强大 。
这就涉及了一个比喻:象与骑象人 。
象与骑象人
什么是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呢?
简单来说 , 人的情感就像是一头大象 , 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 。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 , 手里握着缰绳 , 好像在指挥大象 。 在某种情况下 , 大象和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 这种情况下 , 大部分都是大象处于主导 , 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 , 而骑象人则完全沉浸其中 , 搜寻问题与机会 , 协助象顺利前行 。 但实际上 , 和大象相比 , 他的力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 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 , 骑象人想往左 , 而大象想往右 , 那么骑象人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们自己)立下FLAG , 说要多读书 。 为什么要多读书呢?人人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多读书能够提高知识储备 , 多读书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知性 , 更加知性会让自己的气质更加高雅 , 内在美要比其外在美更吸引人 , 多读书能够提高自己的技能 , 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 , 更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 自己多读书也能够影响孩子 , 培养孩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 。
你看多读书有这么多好处啊!那为什么很多人立下的这个Flag , 却往往并不能实现?
多读书的这些好处 , 就是理性层面的认知 。 属于骑象人 。 可是在我们的内心里 , 一定潜藏着什么感性的认知 , 非理性也好 , 潜意识也好 , 让我们感受不到要多读书的紧迫性 。 有可能是捧起书本就条件反射地联想起初高中一路苦读的痛苦记忆 , 身体下意识地感受到疲乏、不自在 , 有可能是日常生活已经过得很滋润 , 吃吃喝喝、有房有车儿女双全 , 比起自我督促所劝导的“读书会让自己更好”来说 , 非理性的潜意识里 , 已经认为当下的生活挺好的了 , 这头“大象”并没有感受到要做出改变的“紧迫感” 。
这样类似的情况 , 在生活中、工作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 。
比如开车不玩手机要关注驾驶、走路不看手机要关注行走、驾车坐车要系好安全带这类安全常识 ,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 , 但是开车玩手机的人大有人在 , 很多人开车中隔十几秒不去看手机就不自在 , 一边走路一边手机打游戏或者读小说刷小视频的人 , 路上比比皆是 。
为什么呢?安全上的这些认知 , 往往是理性的“骑象人” , 而很多人内心的那头大象 , 都认为这些理性的安全提示没什么大不了的 , 不一直走路玩手机都没出啥事儿嘛!要不就是担心错过什么事情的焦虑感 , 让开车时的手 , 时不时要伸向放在一边的手机 。
感性上的紧迫感
乘车要系安全带这件事 ,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并尽可能去做到的呢?这来自于我某一次过年回家 。 在从老家的省会长途客运站坐车时 , 大巴车上的电视 , 从我一上车就在循环播放一段视频 , 视频的内容是行车监控所拍摄的各种事故画面 , 画面中没有系好安全带的乘客 , 在剧烈的碰撞中 , 直接飞起并被甩出了车窗 。 这种画面对我来说真是太震撼了!可以说它直击我的心灵!
关于不乱穿马路 , 我个人也是有“血”的教训 。 有一次我远远看到前面的红绿灯要变红灯了(大约有二三十米远吧) , 为了能早点穿过马路 , 我当下做了一个决定 , 穿过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隔离带中的空档 , 抄近路横穿过马路到对面 。 说时迟那时快 , 我一个箭步跃上隔离绿化带 , 却一脚踏空 , 整个身子往右摔倒下去 , 膝盖一阵尖锐的刺痛袭来 。 原来绿化带的这个空档处 , 有个雨水井 , 而井盖不见了 , 我一脚正好踏空 , 膝盖磕到了井沿的水泥上!
这次“惨痛”的教训 , 让我每有想闯红灯、乱穿马路的念头时 , 都会感到一阵不自在 。 这种不自在、不舒服的“紧迫感”往往就能将我拉回到“正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