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棠:无数60后心中白月光,经历丧子丧夫,88岁依旧优雅坚强( 四 )



遭遇变故 , 浴火重生


一个多月后 , 王晓棠醒了 。


儿子去世的第二个月 , 王晓棠背起儿子的帆布书包 , 每天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 , 去怀柔找语言老师学台词 。


坐在车上 , 她一边摩挲着书包 , 一边用发白的袖口擦眼泪 , 直到下车 , 才勉强止住 。


王晓棠更加刻苦了 , 没有了年龄优势 , 但她更注重自己的台词功力、创作能力和导演能力 。 她为复出做着准备 。


1975年3月 , 王晓棠与丈夫重新回到八一制片厂 , 中年的她给自己的定位 , 就是做导演 。


接下来的几年 , 王晓棠没事时总是向拍摄现场跑 , 手里拿着笔记本 , 看导演如何导戏 , 遇到不懂的问题 , 就虚心请教 。 每一个新的知识或是新的尝试 , 她都会认真地记录下来 。





不久 , 王晓棠打算创作自己的作品《翔》 。


可就在这时 , 她却被确诊为甲亢 , 做了手术 , 不能发声 , 医生让她全休三个月 , 且不能从事脑力工作 。 但她只休息了21天就出院了 , 出院的第9天 , 就保持每天5点起床 , 练习发声 。 这一练 , 就是整整七个月 。


到《翔》开拍时 , 王晓棠的声音恢复如初 , 没有耽误拍摄进度 。 她自导自演的电影《翔》在1982年如期上映 , 上映后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这次的成功 , 给了她更大的信心 。


1992年 , 王晓棠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 , 被提拔为八一制片厂厂长 , 也就是在这一年 , 一直默默支持她的丈夫 , 病倒了 。


自儿子去世后 , 家里就只剩下她和丈夫两人 。 十多年来 , 丈夫曾想过再要一个孩子 , 可是王晓棠不愿意 , 也分不出时间和精力来 。


在她心中 , 言群的位置 ,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再取代 。 丈夫能理解她的心情 , 便不再提及此事 , 全心全意支持着妻子的工作 。


可是言小朋的心里 , 始终都有些郁郁寡欢 。 他这一病 , 王晓棠急了 。


她放下所有的工作 , 每天给丈夫熬小米粥 , 陪着他 , 只期望他的病能有所好转 。 然而天不遂人愿 , 不久 , 言小朋还是去了 。





丈夫去世后一个月 , 王晓棠暴瘦十多斤 , 独自一人的她感觉像被掏空了 , 唯有用工作来麻痹自己 。


王晓棠把吃住都挪到了厂子里 , 不分昼夜地工作 。


丈夫走后的第二年 , 王晓棠晋升少将 , 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在她的带领下 , 八一制片厂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之作 , 如《大进军》、《大转折》、《大决战》等 。


尽管精品不断 , 为八一厂带来了收益 , 但她仍旧省吃俭用 , 一块馒头、半块咸菜 , 就是她的日常餐 。 对于拍戏的预算 , 她更是精打细算 , 一块木头多少钱 , 一尺布头多少钱 , 一支眉笔多少钱 , 她一点都不会忽视 。


有员工在背后议论 , 说王晓棠真抠门 , 她却坚持原则 , 从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


王晓棠的付出 , 终是收到了回报 , 到她退休时 , 八一厂已由她接手时亏损800多万 , 变成账面上存有流动资金6000多万 。 更难得的是 , 她购买了713亩地 , 建起了影视基地 , 为八一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产 。





闲睱之时 , 王晓棠依旧会摩挲着儿子画过的画 。 曾有人怕这些画勾起她的思念 , 想将它们收起来 , 被她制止了 。 岁月给她的悲与痛 , 她早已坦然接受 。


如今 , 已88岁的王晓棠将军 , 依旧姿态端庄 , 气质优雅 。


她独自一人 , 却并不孤单 。


闯过一道又一道关 , 翻越一座又一座山 , 唯有坚韧 , 方是永恒 。


资料来源:国家记忆《新中国电影艺术家:王晓棠》


-END-
作者:徐
编辑:丹尼尔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