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被罚8760万,垄断者终将自食其果,犯了众怒的知网值得原谅吗?( 二 )


但是也可以理解 , 毕竟知网也需要运营 , 也需要养员工 , 也有开支 , 赚钱嘛也无可厚非 。 但是你赚钱的时候 , 一定要拿一把尺摆在良心前面量一量 , 你不能只图钱不认“恩”啊 , 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巨无霸 , 还不是因为诸多高校的“鼎力支持”啊?怎么你长大了以后 , 还想反咬一口吗?
赚了钱的知网显然是不满足 , 毕竟自己在全国范围内还未曾遇见敌手 , 自然要彰显自己的“霸主地位” 。 根据资料显示 , 知网自2005年上市以后 , 先后4次涨价 , 每次涨幅近20% , 还真是做了一出“店大欺客”的好买卖 , 只不过这一次有人坐不住了 。 今年4月 , 中科院一纸诉讼把知网丑恶的嘴脸给撕开了 , 据中科院所言 , 自己和知网自2008年合作以来 , 每每在续约的时候知网都会提出较高的涨幅费用 , 仗着自己的“体量大”对订购后可使用的成员人数、价格都不予退让 , 多次交涉过后 , 知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强势 , 可见“知网”还真是在各个高校的“怀抱”中长大了 。
“巨无霸”!一向用词严谨的中科院不惜用这样的词汇形容知网 ,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 , 中国学术界的“巨无霸”尚且如此形容知网 , 可想而知其他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 , 据悉今年已经有6所高校因吃不消高额的续订费而和知网解约 , 这里面就有我们熟知的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
第三:不问自取的强盗逻辑 。
中国高校用“指定”成就了知网的“霸业”;娱乐圈翟天临用“牺牲”成就了知网的“功名”;学术界赵德鑫用法律证实了知网是“欺世盗名之徒” 。 如果说前两者把知网推上了天堂 , 那么赵德鑫就是以一己之力将知网拉入到地狱 。
自2020年开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鑫及其夫人先后对知网发起100多起的侵权起诉 。 用赵德鑫老先生的话来说:“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 , 不仅不告诉我 , 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 , 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 。 ”
面对起诉 , 一向“霸道”惯了的知网也不含糊 , 直接把赵德鑫老先生的作品全部下架了 。 这里面的作品就有赵德鑫老先生发布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上的论文 , 针对本次起诉《中国经济史研究》也给出了声明 , 称赵德鑫老先生发布的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 , 著作权使用费和稿酬已经一次性给付 。
就算《中国经济史研究》有道理 , 但是这和知网有什么关系呢?你有著作使用权和知网有使用权可是两回事!难道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三体》 , 就可以自己印刷或者拍成电影当做商用吗?完全就是强盗逻辑 。
小孩子都能看出来的道理 , 法院自然也是明察秋毫 。 法院认为知网不具备在网上转载赵德鑫教授论文的资格 , 即便学者投稿时 , 知网会要求“被授权” , 但赵德鑫先生被抄录的不少论文是在知网条款生效之前就已经发表的 。
事实胜于雄辩 , 知网即使再“霸道” , 即使再“有钱” , 也敌不过事实摆在那里 , 最终知网败诉 。 就像央视网评价的一般“不问自取即为盗” , 知网到底算不算盗 , 自己最明白!奈何知网揣着明白装糊涂 , 即使法院判了还要坚持2审 , 要知道赵德鑫老先生已经80岁的高龄 , 何苦明知是输也要折腾老人家呢?最后又是登门道歉 , 又是赔钱!知网还真是在网友面前大秀“底线” 。
只不过身为“霸主”的知网早已不在乎外界的看法 , 而翻开知网“霸主”的背后 , 不仅仅是一个赵德鑫 , 而是一群赵德鑫 。 除了赵老先生以外 , 作家唐效英、作家汪曾祺、法学副教授郭兵、赵德鑫妻子周秀鸾和学生苏少之等人也都对知网的侵权行为发起过诉讼 , 怪不得知网有恃无恐 , 原来是早已是劣迹斑斑 。
第四:双标的金钱交易 。
知识到底值多少钱?说来便宜 , 讲来也贵 , 起码在知网是被这样“双标”执行的 。 从连年高涨的续订费 , 我们可以看出知网对知识的定价可谓是一字千金 。 若是如此也还好 , 正所谓有人埋单有人赚 , 知识卖出去这么高 , 那么内容创作者的酬金一定少不了吧?
查询到知网给学者们的稿酬那一刻 , 才是真正令人大跌眼镜 。 知网给博士的稿酬 , 是100元现金和“400元检索卡” , 注意是博士!是万里挑一的博士!博士以下的稿酬更是少的可怜 , 硕士只能得到60元现金和“300元检索卡”的报酬 。
然而 , 反过头来收费的知网可真讲究个“心狠手辣” , 且不说下载一篇论文多少钱 , 单单是论文查重 , 官网硕博论文的查重费用就高达498元/篇 。 知网这个收费和出价还真是双标 , 真正做到了“知识可以是无价的 , 也可以是天价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