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阳康”人员坐地铁拒戴口罩,不仅关乎道德更与契约精神有关


深圳“阳康”人员坐地铁拒戴口罩,不仅关乎道德更与契约精神有关


文章图片


深圳“阳康”人员坐地铁拒戴口罩,不仅关乎道德更与契约精神有关


文章图片


深圳“阳康”人员坐地铁拒戴口罩,不仅关乎道德更与契约精神有关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段发生在深圳地铁的视频 , 大致内容为一位乘客不愿意佩带口罩 , 在地铁工作人员要求其按照乘坐地铁的规定戴上口罩后该男子声称自己已经“阳过”了并表示反正大家都要“阳”一遍 , 用不着戴口罩 。
视频在网上传开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 网友们分成了两派 , 一波人认为这名男子说得对 , 群体感染的当下绝大部分人至少会感染一次奥密克戎 , 哪怕戴口罩也很难逃脱“中招”的命运 , 戴口罩已没有实际意义;另外一波人觉得地铁是公共场所 , 社会面上还有一些人暂时未被感染 , “阳康”人员戴口罩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在保护他人 , 乘坐地铁拒戴口罩属于道德低下的行为 。

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看着都有一定的道理 , 到底是地铁站工作人员墨守常规、不懂变通还是深圳的这位“阳康”人员道德败坏呢?先来讲讲道德的约束力 。
道德和法律不同 , 后者由国家强制力保障 , 不遵守法律是会受到处罚的 , 轻则行政处、重则刑事处罚 , 法律规定不能做的事情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 , 法律也由此被人们称为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
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景下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 , 很多行为虽然不触犯法律但从世人的眼光来看有违道德的行为肯定不是社会提倡的 , 典型如给老人让座 , 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年轻人必须给老人让座 , 但如果拥挤的公交车上走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 年轻人又恰好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 , 不让座会被认为没有道德 。
当然 , 过度要求人们遵守道德有道德绑架的嫌疑 , 关于这点争议很大 。

说白了道德更多体现个人素质 ,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拥有高尚的道德但不能要求别人保持同样的高道德水准 , 如果以道德的眼光审视深圳“阳康”人员坐地铁拒绝戴口罩的行为还真拿他没有办法 , 人家可以没有道德 , 或者觉得不戴口罩并非有违道德 , 都能讲得通 。
不过 , 在我看来坐地铁不戴口罩不仅事关道德更与契约精神有关 , 这位乘客已经违约 , 工作人员有权利不让他继续乘坐地铁 。
地铁是带有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商品 , 与普通商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价格便宜 , 运营中的亏损由财政资金补贴 。 乘客是地铁服务的买家、地铁公司是这项服务的卖家 , 乘客买了票即意味着双方之间形成了契约关系、签订了合同 。
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 , 都能享受权利 , 同时需要遵守义务 , 任何一方不愿意遵守义务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 严重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并支付违约金 。

注意 , 合同里的任何约定是不需要获得法律法规授权的 , 只要该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行 。 比如 , 法律规定香烟不能卖给未成年人 , 这是强制性规定 , 香烟的生产和销售机构必须遵守、不得违反 。
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领域由买卖双方自行商量 , 双方同时接受后按照约定执行即可 , 不遵守者虽不违法但违约 。
作为提供地铁服务的深圳地铁自然可以要求所有乘客佩戴口罩 , 哪怕国家没有类似规定也不妨碍其要求买家(乘客)这么做 , 作为买家(乘客)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 , 不接受则双方的这笔买卖没有谈拢 , 不坐地铁就是了 。
【深圳“阳康”人员坐地铁拒戴口罩,不仅关乎道德更与契约精神有关】“阳康”乘客支付了地铁票表示合同成立 , 他当然应该接受卖家(深圳地铁)的要求 , 不佩戴口罩与逃票(未履行付款义务)的性质是类似的 , 均属于违约行为 , 地铁工作人员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要求“阳康”人员以佩戴口罩的形式停止违约没有任何问题 。

综上所述 , 咱们千万不要进行道德绑架 , 每个人的道德水平不同 , 对是否违背道德的定义也不同 , 能以法律、合同等客观视角看待问题就尽量这么做 。 很明显 , 深圳那位一意孤行、以反正大家都要阳为由拒绝佩戴口罩的乘客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 既然不愿守约 , 那么就请不要乘坐地铁 。
他可以选择其它交通工具出行 , 比如打车 , 司机师傅如果接受不佩戴口罩是可以的 , 这是他们双方之间的约定 , 民事法律关系讲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双方合意就行 , 只不过“阳康”怕是不愿意支付高昂的打的费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