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好“非遗+旅游”?

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好“非遗+旅游”?

文章图片


非遗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联系 。 在当下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 , 两者可以融合成兼具娱乐与购物的一种生产与生活形态 , 这是一种自然资源的搭配 , 更是一种市场产品的绝配 。
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 , “以文促旅 , 以旅兴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 , 而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成为叫座又叫好旅游产品?在这个方面 , 非遗无疑是一大富矿 。

一、挖掘资源 ,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非遗资源主要涵盖六大类 , 包括: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礼仪、节庆等民俗;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
旅游与非遗共融发展 , 既能把数量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存量激活 , 丰富旅游供给 , 又能使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 因此 , 努力实现旅游的新业态发展 , 是全面提升区域品牌形象的关键 。
我国非遗资源十分丰富 , 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 丰富而多元的资源为非遗旅游产业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从行业政策的角度来看 , 将非遗与旅游融合纳入重点发展工程 , 非遗旅游有望释放发展活力;从市场角度来看 , 非遗旅游正逐步从政府部门“输血”向自身“造血”发展 , 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也成为趋势;从需求端来看 , 非遗开始融入大众生活 , 人们越来越接受和喜爱具有文化内涵的消费品 。 在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 , 非遗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
二、探索多种模式 , 实现文化的“活化”与再开发
在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 , 近年来国内非遗旅游开发进行了大量探索 , 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 。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 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 。

目前运用最多的几种融合方式有:
1、与旅游展览及传习融合
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 , 重现缤纷万千的色彩和生机灵动的魅力 。 例如敦煌虚拟现实博物馆 。
【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好“非遗+旅游”?】2、与旅游演艺及节庆融合
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 , 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 。 例如上海朱家角实景版《牡丹亭》 。
3、与旅游文创融合
“非遗文创”依托非遗资源 , 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 , 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 , 在落地载体上以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为主 。 比如贵州丹寨锦绣谷 。
4、与其它旅游商业业态融合
其他旅游商业业态包括旅游要素的“吃”、“住”等 。 例如非遗民宿 , 其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满足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 ,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地文化”的感知 , 而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恰到好处 , 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 , 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的路径 。 例如江西婺源县思口镇作为婺源明清古宅 。
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 , 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 , 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 。 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 , 其本身就是常用商品 。 历史上 , 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而当下 , 非遗则需要借助旅游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