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敦煌艺术的故乡——酒泉

海岛|敦煌艺术的故乡——酒泉

文章图片

海岛|敦煌艺术的故乡——酒泉

文章图片

海岛|敦煌艺术的故乡——酒泉

文章图片

海岛|敦煌艺术的故乡——酒泉

文章图片

海岛|敦煌艺术的故乡——酒泉

文章图片



文/于聚义
如果喜欢旅游的人 , 我建议来甘肃省一定要在酒泉停一停 , 这里有太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 , 保证让您不虚此行!
酒泉 , 古称肃州 , 是汉代河西四郡之一 , 是丝绸之路重镇 , 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 酒泉东接内蒙古 , 南接青海 , 西接新疆 , 北接蒙古国 , 自古就是通往新疆和西域的交通要塞 , 是现代航天的摇篮 , 新中国石油工业和核工业的发祥地 , 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 酒泉还是敦煌艺术的故乡 , 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 , 其境内有敦煌莫高窟、安西锁阳城、敦煌雅丹地貌等 。

许多人都晓得敦煌 , 而且对其历史瑰宝耳熟能详 。 随着现代航天事业迅猛发展 , 人们越来越多地知道了“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个地方 , 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 在世界的23个发射场中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 , 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 。 1970年4月21日 , 中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 , 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 , 第一枚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1981年9月20日 , 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 。 中国航天最尖端的科技都在这里 , 您说这里牛不牛!

我们赶的不巧 , 卫星发射推后 , 择机发射 。 所以 , 没有看到卫星发射的震撼人心的场面 , 故也没有前往卫星发射场去参观 , 只好遗憾地离开了 。
车行三个多小时后 , 我们到达敦煌 , 时间上午10点 。 本来可以当天下午进馆参观的 , 但是说有重要客人下午闭馆 , 只售明天上午的参观票 。 对这种霸王条款我很无奈 。 我们只好买好明天上午的票 , 这里我比较熟悉 , 路上有卡不让走 , 我说去鸣沙山 , 管理人员说现在不能去 , 我问为什么 , 他们说这是上级通知的 。 我一加油门 , 一转弯直奔鸣沙山 , 弄得管理人员很是生气 。

在鸣沙山景区门口吃午饭时 , 饭馆老板介绍说:“今晚你们肯定要住一晚 , 明天才能看莫高窟 , 对吧?”我心里佩服这老板 , 她怎么这么清楚 。 我们只好点点头 。 “吃完饭 , 我介绍你们去一家民宿 , 看你们俩是文化人 , 这家民宿保证让你们满意 。 ”嘴上没答应 , 心里在打鼓 。 但是热情的老板拨通电话 , 叫来了民宿老板 。

吃完饭 , 我们跟着民宿老板来到民宿酒店 , 我怕上当受骗 , 停下车先看房间 , 然后谈价钱 。 小老板说:“你们开价 , 我们还价 。 反正疫情影响我们生意 , 总不能老空着 。 ”看房间时 , 我们感到环境还不错 , 房间也是全新的 。 一打听 , 才知道是三个90后年轻人自主创业办的 。 他们在云南打拼了三年 , 又来到敦煌打拼 。 而且都是学绘画、摄影专业的 , 整个环境充满了艺术范儿 , 我们也就不谈价钱了 。

坐在大堂与两位年轻人聊了很长时间 , 然后给车充上电 , 我们步行去了鸣沙山 。 鸣沙山月牙泉是一条线 , 这里我来过三次 , 第一次是1980年完成中日合拍《丝绸之路》(我是新疆段拍摄联络、陪同)后 , 作为答谢 , 沿着丝绸之路拍摄线路走了一次 , 在莫高窟遇见西安美院一名画家 , 我为她还写了一篇《体味敦煌——沙海、戈壁 , 再现敦煌辉煌 。 壁画、经卷 , 共铸古代文明》;第二次是1991年拍摄电视片《亚欧大陆桥》(全国五省区与铁道部合拍 , 我是总策划、总编导)时 , 甘肃省电视台的编导王磊陪我专程参观与拍摄;第三次是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全国电视工作会议时 , 甘肃台安排代表参观莫高窟 , 给代表的纪念品是“马踏飞燕” 。 可夫人是第一次 , 所以 , 我得陪她游览 。

鸣沙山已经形成有3000多年 , 其记载也由来已久 。 东汉《辛氏三秦记》里有:“河西有沙角山 , 峰愕危峻 , 逾于石山 , 其沙粒粗色黄 , 有如干躇 。 ”这里沙角山即为敦煌鸣沙山 , 处于库姆塔格沙漠边缘 , 以沙动成响而得名 。 我们购买了两峰骆驼票(100元一张) , 跟着驼队摇摇摆摆上了鸣沙山 , 体验了一回沙漠商贾 , 寻找跋涉于茫茫沙漠的感觉 , 可惜游客太多 , 驼队一个接一个(一个驼队12峰骆驼) , 游览路线就那么一条 , 驼队拥挤得摩肩接踵 , 完全失去了沙漠驼队的原汁原味 , 纯粹成了一次闹剧似的 。 在驼背上一摇一晃 , 往返了一个多小时 , 仿佛让我回到下乡再教育的年代 , 不但骑骆驼 , 而且还牧过驼、训过驼 , 与草原巴郎子还骑驼比赛过 。 可惜如今有了把年级 , 骑在驼背上不像当年小伙子时那种猴急猴急的感觉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