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安乐死”医院,病人不再接受治疗,让生命有尊严的消逝( 二 )


安顿好了一切 , 梁金兰终于能轻松地面对生命中最后这几天 , 在医院的安排下 , 她和老伴一起过了最后一个重阳节 , 医院轻松热闹的氛围 , 病患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 , 或许这就是临终关怀医院存在的意义 , 面对死亡 , 他们有了一种向死而生的坦然和期待感 。

噩耗降临在梁金兰入院的第19天 , 这一天老人突然昏迷不醒 , 进入弥留状态 , 陶文杰带着老父亲一路疾驰前往 , 赶去医院与家人见最后一面 , 一路上陶爷爷悲痛难以自抑 , 哭的像个孩子 , 而陶文杰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 , 却是出了奇的平静 , 毕竟母亲患癌12年 , 或许在她的内心 , 早已接受了这个悲痛的现实 , 她能做的只有手持转经筒 , 用自己的方式为母亲做最后的离别仪式 。

相比于71岁的梁金兰 , 年仅50岁住进临终关怀医院的王学文似乎有点亏 , 不过在医生看来 , 罹患腮腺癌的他已经多活了将近6年 , 堪称医学奇迹 , 那么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王学文曾对人世间的编导说 , 我是一个早已买了票的人 , 随时会走 , 而你们是在门外的观众 。 一个人在临终阶段 , 还能如此浪漫和文艺实属难得 , 而王学文 , 同样是人世间里面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 他的平和、豁达让很多观众为之动容 。

在死神面前 , 人人都是平等的 , 不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富豪权贵 , 不管你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稚子 , 世间不公平的事不胜枚举 , 唯有死亡 , 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一关 。
王学文确诊癌症的时候只有45岁 , 正值壮年 , 当时他感觉身体时常麻木 , 不受控制 , 来到医院一番检查 , 最终一张诊断报告给他判了死刑 , 他被确诊为腮腺癌晚期 , 他的生命最多还有三个月 。
王多年来 , 王学文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 , 老人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 , 却不想儿子得了绝症 , 患病以后的王学文依旧和母亲住在一起 , 由母亲来照顾他的衣食起居 , 患病以后的王学文瘫痪在床 , 全身关节都失去作用 , 简单的一个抬手动作 , 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运动 。

久卧床榻的王学文体重急剧下降 , 颧骨高隆、面颊塌陷 , 脸上褐斑密布 , 明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 看起来却比两个哥哥还要老态 , 由于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 王学文的眼睛几乎失明 , 只能模糊的看到个人影 , 不过即使这样 , 王学文依旧觉得活着是最大的幸福 。
2015年是王学文患癌的第五个年头 , 医院专家也无法解释 , 到底是因为什么 , 王学文能比普通患者多活这么久 , 或许就是他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生命力吧 。 由于临汾临终关怀医院的特殊性质 , 只有“活不过三个月”的晚期患者才能进入临终关怀病区 , 而只有王学文是个个例 , 他也数不清自己已经多待了多少个三个月 , 送走了多少临终病友 , 甚至他根本分不清自己是住在医院还是家 。

王学文是临终关怀医院为数不多的可以正常进食的病人 , 相对来说他的幸福指数还是比较高的 , 医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为病人进行擦洗、剃头等深度护理 , 这也是王学文最开心的时候 , 作为一个瘫痪病人 , 王学文卧床5年都没有生出褥疮 , 没有异味 , 他十分感激自己母亲和医护人员的照料 , 而轮到自己护理时 , 他总是提前标记好肿瘤的位置 , 让护士敬而远之 。
其实早在2014年 , 王学文就以为自己走到了终点 , 他记得当年的生日格外隆重 , 医院给他举办了生日会 , 墙上贴满了王学文与亲朋好友的合影 , 他的母亲一大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和蛋糕 , 一家人又开心的合影留念 , 似乎所有人都做好了告别的准备 , 但幸运的是 , 死神却没有如期降临 。

王学文生日过后第二天 , 隔壁病床86岁的老人舒国却停止了呼吸 , 老人的离世给王学文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 老人走了 , 王学文分给他的生日蛋糕却还留在桌子上 , 生命真是说不清的变幻无常 , 其实对于王学文来说 , 生死早已无所谓 , 他唯一愧对的就是80多的老母亲 , 他把自己兄弟三人比喻成母亲种下的三个瓜 , 而自己就是那个最没出息的坏瓜 。

一年后 , 这个与癌症对抗了6年的文艺大叔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 或许好心态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能量 , 让这个瘫痪在床的病人多活了将近6年 , 王学文的母亲也如释重负 , 孩子被折磨了五六年 , 总算是脱离苦海重获新生了 。
生与死是医院每天都在上演的剧情 , 医院的墙壁比教堂听过更真诚的祷告 , 人世间最催人泪下的一幕 , 无疑是父母双亲纷纷变故的王龙 , 男儿有泪不轻弹 , 送别父亲以后 , 王龙在医院门外泣不成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