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师长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文章图片


师长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文章图片


师长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文章图片


师长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都说父子之间血浓于水 , 哪怕长时间不见面也能够在茫茫人海中一眼相认 , 可事实证明 , 这只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而已 。 39军115师师长王扶之回乡探亲时 , 和载自己的车夫两人聊了整整一路 , 可直到两人同时站在同一个家门口时 , 王扶之才发现 , 这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


一、小红军
1923年 , 王扶之出生于山西省子洲县 , 他们家世代都是贫苦农民 , 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 王扶之五岁的时候母亲去世 , 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加难捱 。
于是王扶之的父亲就带着他背井离乡去投靠远方的一个地主亲戚 , 他也从此开始了放牛生涯 。 亲戚对王扶之说不上多好 , 但也算是没让他饿着 , 父亲则是拼命赚钱 , 希望能让他有读书的机会 。
最后王扶之在一家私塾里学了三个月 , 虽然没学到太多东西 , 但也算有了启蒙作用 。
随着土地革命和日军局部侵华 , 中国大地战火纷飞 , 百姓的日子也越发的难过 。 王扶之因此看到了不少路过的军队 , 但大多都是欺凌百姓 , 好一点的也没把人民放在眼里 。
直到一支红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王扶之对于部队的看法 , 这支部队的战士们和老百姓住在一起 , 常常帮人们砍柴、挑水 , 真正体现了人民军队的作风 。
当时王扶之只有12岁 , 却也对这支部队心生敬佩 , 想要成为里面的一份子 。 于是一天 , 王扶之找到一个红军说道:“我想跟你们干 , 你看行不行 。 ”
那红军回头一看王扶之 , 发现只是个小孩子 , 就问他:“你多大了?”王扶之心想这要是说实际年龄他肯定不答应 , 可要是自己说也不知道说多少合适 , 容易露馅 , 就眼珠子一转反问道:“你看我像多大了 。 ”

这时候的王扶之别看年龄才12 , 却长得人高马大 , 那红军猜他十六七岁 , 王扶之连连点头:“对对 , 我今年十七 。 ”就这样 , 王扶之成功加入了红军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
父亲听后也没说什么 , 一是红军是支好部队 , 他都看在眼里;二是跟着部队可能有危险 , 但留在村子里不仅可能有危险 , 在危险到来时还一点办法没有 , 空剩绝望 。
二、多次立功
就这样 , 王扶之成为了“少共营”的一员 , 他跟着一群真正十六七岁的孩子们一起拿着梭镖辅助红军作战 。
一次 , 王扶之所在的十五军团在徐海东、刘志丹的带领下决定对敌人进行围城打援 , 他和小伙伴被营长分为三组 , 从正面和两个侧面进攻 。 小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 , 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就往前冲 , 王扶之看准机会就冲到了一个拿枪的敌人面前 , 梭镖往他脖子上一搭喊道:“缴枪不杀” 。
敌人也顾不得自己被小孩子给偷袭的事 , 毕竟小命重要 , 于是跪地举枪投降 , 就这样 , 王扶之有了自己参军以来的第一支枪 。

在之后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 渐渐长大的王扶之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 特别是解放战争时 , 王扶之担任东北民主联军营长 , 他带领部队前后在13个省、市、自治区作战 , 辗转万里 。 经历过零下40度的东北严寒 , 也经历过零上30多度的江南酷暑 , 一共立下3次大功 。
三、险死还生
在此期间王扶之也想过回家看看 , 可一方面战事繁忙脱不开身 , 另一方面他毕竟不到三十岁 , 思乡之情不浓 , 经常是没多久就给忘了 。
直到抗美援朝时 , 王扶之经历险境 , 名字都被写上了死亡名单 , 险些无法生还 , 这才第一次感受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
1952年 , 王扶之作为师长参与抗美援朝战争 , 8月2日 , 他和战友在坑道里研究工作 , 一旁还有记者采写报道 。 不成想突然一声巨响 , 一颗重磅炸弹炸在了坑道上方 , 王扶之瞬间失去知觉 , 等醒来时发现眼前漆黑一片 , 腿也被什么东西给压住了 。
王扶之赶忙喊同在坑道中的几人名字 , 却只剩下两人还能出声 , 他积极自救 , 同时鼓励两人不要放弃 , 在大家都成功脱身后 , 王扶之和两个战友想尽一切办法发出声音 , 希望引起外面的人注意 , 可也许是埋藏太深的缘故 , 电话打不通 , 锅碗瓢盆弄出来的音响外面也听不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