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熟”的人造细胞肉( 三 )


不过 , 植物肉的惨淡前景似乎并未磨灭细胞肉从业者的信心 。
曹哲厚并不担心细胞肉的商业化问题 , 他觉得细胞肉是更有可能替代传统屠宰肉的技术路径 。 毕竟 , 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希望能够吃到动物的蛋白 , 而且从营养角度也更健康 。
张涛则表示 , 在价格之外 , 人造肉最终能否取代生肉市场 , 需要看它是否能成功征服主流消费者的味蕾 。 不过 , 如今国内植物肉发展还处于早期 , 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驱动方面其实想象力空间还很大 。 而且 , 从宏观角度看 , 无论从环保、食品安全 , 还是健康角度 , 甚至国家层面的蛋白安全而言 , 替代蛋白都是大势所趋 。
3、打响持久战“将来 , 我们还可以探索不同的物种 , 比如消费者或许会吃到羚羊、长颈鹿甚至犀牛肉 。 ”曹哲厚向「创业最前线」描述着未来细胞肉的食用场景 , “我们还可以通过菌菇等不同的原材料培养基调整不同风味的肉品 , 从而实现菌菇口味的牛肉 。 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根据消费者需求做出定制化的产品形态 , 比如澳洲和牛牛排 。 ”
不过 , 想要实现这些场景 , 需要创业者们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
“我们正在尝试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 而且压力会比较大 , 但我们有信心打通细胞肉的生产链条 。 ”曹哲厚在与「创业最前线」交流时多次强调 , 想要做到这样的“未来肉”还需要很长时间 。
事实上 , 我国农业农村部虽然在去年底发布了《“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 并首次提到 , 细胞培养肉和其他人工合成蛋白是未来食品制造中值得关注的重要技术 。 但至今 , 细胞肉消费市场在监管层面 , 还没有相应的监管政策 。
据了解 , 在监管方面 , 针对细胞肉消费市场 , 目前新加坡已有法规准入 。 在今年11月16日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最新宣布 , 该机构首次批准了由人造肉企业Upside Foods生产的用鸡肉细胞培育的肉制品供人类食用 。
即便如此 , FDA也只是完成了对Upside Foods产品的安全性评估 , 但在监管层面不代表其产品得到批准公开售卖 ,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监管程序要走 。
而在国内 , 细胞肉更是还没有开始销售 , 所以我国细胞肉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监管角度 , 都落后海外 。
“我们预计美国在近半年内应该就可以销售细胞肉了 。 而中国我们希望能够在3-5年的时间内可以开始进行销售 , 或者发布相应的监管政策 。 ”曹哲厚表示 。
不仅是监管层面面临未知 , 细胞肉企业如何打破国人对“人造”的心理戒备 , 更是一大难点 。
“放着天然的东西不吃 , 吃一堆化学添加剂 , 叫发明人造肉的欧美国家自己留着吃吧!”有不少网友在细胞肉相关新闻下这样评论 。

事实上 , 大多消费者会认为吃屠宰肉比较正常 , 但吃人工培养的产品 , 在心理上就会有一些不舒服 , 因为大部分消费者第一关注的不是环境保护问题 , 而是自己吃进肚子的是什么东西 。
在这种背景下 , 细胞肉在推向餐桌的过程中 ,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曹哲厚也表示 , 整个行业需要联合起来做科普 , 建立一个透明的渠道 , 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是细胞培养肉 , 生产过程如何 , 里面有哪些添加物质 , 营养也可以通过可控和稳定的生产方式获得 。 “总结来说 , 我们需要有足够强的产品力 , 能够让愿意尝试的消费者对细胞肉更有想象 , 从而完成复购 。 ”
张涛也表示 , 植物肉和细胞肉赛道如今都尚处于早期阶段 , 投资人和创业者需要做好长线投资创业的准备 。
“和植物基相比 , 细胞培养肉产业的跑道更长 , 除了监管和消费者心理方面的挑战之外 , 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不只需要在技术研发上降低成本 , 在供应链生产端也有诸多难题需要攻克 , 往前走工业化生产方面的挑战和相关问题会尤为凸显 ,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原料供应、生产设施以及食品安全 。 ”张涛说道 。
而曹哲厚则强调 , 当下的细胞培养肉赛道与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的电动汽车发展非常相似 。 从市场接受度的角度来讲 , 尽管消费者仍需要经历一个接受的过程 , 但这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
换言之 , 人造细胞肉走向人类餐桌 , 仍是一场持久战 。
*注:文中题图和部分配图来自视觉中国 , 基于RF协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