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逻辑理论:把感觉作为中立材料,在此基础上构造心灵与物质


罗素的逻辑理论:把感觉作为中立材料,在此基础上构造心灵与物质


文章图片


罗素的逻辑理论:把感觉作为中立材料,在此基础上构造心灵与物质


文章图片


罗素的逻辑理论:把感觉作为中立材料,在此基础上构造心灵与物质


文章图片


罗素的逻辑理论:把感觉作为中立材料,在此基础上构造心灵与物质


文章图片


罗素哲学虽然多变 , 但在其多变的背后依然有连续性的一面 。 那就是罗素哲学自始至终 , 都体现着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 , 这里特别涉及到奥卡姆剃刀原则 。 奥卡姆剃刀原则是14世纪的威廉?奥卡姆提出来的 , 其基本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如无必要 , 勿增实体 。
罗素之所以忠于这样一个思维经济原则 , 按照艾耶尔的说法 , 其根本原因是“你假设的实体越多 , 那么你相信那并不存在的东西的可能性就越大 。 ”这与罗素一生对于确定性知识的追求是一致的 。


奥卡姆剃刀原则在罗素的哲学中 , 最重要的体现是其对假设的实体的反对 。 对于这一点 , 艾耶尔指出:“罗素之所以反对假设 , 首先不是因为假设标志着哲学上的懒惰 , 而是因为他认为假设所提供的是不必要的 , 随时可以失去的东西 。 ”
因此 , 本着对于奥卡姆剃刀应用的原则 , 罗素在他的《感觉材料与物理学》一书中声称到 , 科学的哲学研究的最高准则是:在任何可能的地方 , 都要用逻辑构造来代替推论出来的实体 。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 虽然罗素首先被看作一个分析哲学家 , 但是从他的著作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 他不是为了分析本身而对分析感到兴趣 。 他感兴趣的总是与分析相对的逻辑构造的过程 , 从而给与我们的信念以更大的可靠性 。
罗素哲学虽然发生过多次的转向 , 并且在其不同的哲学时期逻辑构造的范围有所不同 , 但是构造这项工作本身 , 在罗素的哲学中却是始终如一的 。 逻辑构造在罗素的哲学中可以分为两种 , 分别是语言学意义上的逻辑构造 , 和认识论意义上的逻辑构造 。

所谓的语言学意义上的逻辑构造 , 实际指的就是弗雷格所提出的“语境原则” 。 最为成功的语境原则体现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之中 。 在罗素看来 , 摹状词属于不完全的符号 , 并且它们在脱离语境的状态下没有意义 。
罗素通过现代数理逻辑中的量词理论 , 对其中包含摹状词的句子进行改写 。 经过改写的句子不再包含摹状词 , 并且把原句中 , 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的逻辑形式呈现了出来;改写后的句子的所有成分都一定拥有经验的所指 , 这是“语境原则”的关键所在 。 总而言之 , “语境原则”的实质 , 是用关于感觉材料的陈述翻译 , 成为关于实体性对象的陈述 。


认识论意义上的逻辑构造 , 则指的是利用集合或者类去构造对象 , 以取代假设性的实体 。 中立一元论就是罗素在认识论意义上 , 对心和物的逻辑构造理论 。
罗素最初是在数学上来应用这种原则的 , 在1912年的《哲学问题》发表之后 , 罗素把这种逻辑构造原则运用到“物”上 , 并集中体现在《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这本著作中 。


罗素认为 , “物”是感觉材料或者殊相的集合 , 在1921年发表的《心的分析》中 , 罗素以同样的方式将“心灵”实体消解掉 , 并且用“感觉”将其构造出来 , 通过这样的构造 , 罗素认为在形而上学上的假设的“实体”都被彻底消解掉了 。
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思想在《心的分析》中被比较系统的提出 , 在这本著作中 , 罗素把感觉作为了中立材料 , 利用感觉作为中立材料将心灵和物质构造出来 。 但是早在1914年罗素就已经着手对物质进行逻辑构造 。 只不过当时罗素并没有消解主体 , 其进行逻辑构造的材料是感觉材料 。


罗素哲学一生多变 , 发生过多次转向 , 但是其知识论的基点却是始终如一的 , 那就是个体当下的经验 , 这种当下的经验在罗素哲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叫法 。
在《心的分析》发表之前 , 罗素称其为感觉材料 , 在《心的分析》里罗素称之为感觉 。 先从感觉材料时期说起 。 “于是在这里 , 我们拥有一个牢固的基础 , 可以由此开始对知识的探求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