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第二代人的研究:一些人类物种走出非洲,南方古猿真实存在( 二 )


这暗示着远在1.85mya之前 , 某种人类已经离开了非洲 , 远至高加索 , 可能在途中进化成he , 然后从那里辐射出去 , 回到非洲并穿越亚洲 。 也不清楚他是否完全通过南方路线到达东亚 。
从3mya开始 , 随着青藏高原北部隆起后草原的扩张 , 穿过欧亚大陆的北部路线也是可能的 。 15没有证据表明he存在于中亚 , 但是发现这样的遗迹将澄清路线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一些人类物种可能已经走出了非洲 , 但一致的观点是 , 只有他在更新世早期到达了东亚 , 尽管中国考古学家保留了南方古猿也可能存在的可能性 。
【东亚第二代人的研究:一些人类物种走出非洲,南方古猿真实存在】来自中国大陆北部和南部几个地点的古地磁数据表明 , 人类在10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 。 16这些数据与使用动物遗骸进行的生物地层年代测定有很好的相关性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制造石器和丰富的动物遗迹的早更新世遗址中 , ”人类化石仅在元谋被发现(有争议)和蓝田公王岭遗址(河南1) 。

影响东亚第一批人的因素因此 , 要提供东亚第一批人的确切描述还为时过早 , 具体是谁或通过什么途径 。 早更新世环境的变化现在是解释人类迁移到东亚并在那里居住的焦点 , 研究人员注意到他很早就适应了高地环境、栖息地、习惯和居住地 。
东亚的气候受东亚季风的影响 , 东亚季风是一种始于2200万年前的天气模式 。 19每年的季节性季风包括夏季从海洋流入陆地的潮湿空气 , 导致大量降水;冬季则相反 , 干燥的冷空气从大陆内部流出 , 导致内陆干燥 。
当夏季季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十年、几个世纪、几千年)占主导地位时 , 东亚内部会变得更温暖、更潮湿 , 并有茂密的森林生长;当冬季季风占主导地位时 , 内陆会更冷更干燥 , 导致草原和沙漠的形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更新世开始之前 , 季风变化的强度增加了 , 而更新世本身的标志是气候变冷以及从250万年前开始的北方冰川作用 。
这些变化与青藏高原北部的隆起有关 , 后者改变了欧亚大陆的空气循环模式 , 导致冰川和非冰川条件之间的周期性转换 。
与我们早先对四次主要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理解相反 , 新的研究迅速确定了(在地质时代) 振荡冰期和间冰期 , 有许多小的stadial(冷)期和interstadial(暖)期 。 中国的黄土记录(方框3.3)产生了166个“事件”或暖湿期和冷干期之间的转换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6和0.8mya之间 , 转换通常以41000年为一个周期;从伊米亚开始 , 100 , 000年的周期开始占主导地位 , 在0.5百万年后增加 。
但是所有这些对于更新世东亚的气候意味着什么?冰川被限制在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 , 所以没有像欧洲和北美那样的大冰帽形成 。
主要的结果是植物种类和动物根据夏季和冬季季风的相对强度向北方和南方迁移——不是在一年内 , 而是随着冰川和间冰期、冰川期和冰川期的周期性变化 。 早更新世时期的直立人被认为生活在天气的变化中 , 适应了他们在寒冷和温暖时期的频繁变化 。

目前关于早更新世人类活动的最佳信息来自泥河湾盆地挖掘出的许多石器(石器) , 尽管那里没有已知的实际化石或居住遗迹 。
由于发现了大量的石器 , 一些人认为该盆地被密集而连续地占据了一百万年 。 22然而 , 宝鸡黄土记录证实了在那一百万年中多次迁移 。
其他人认为 , 由于居住者既没有火 , 也没有衣服或坚固的庇护所 , 他们最有可能在特别温和的时期占据盆地 , 但在寒冷时期在南方避难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 , 最近在泥河湾记录了寒冷时期的占领 , 因此争论仍在继续 。 在中更新世 , 寒冷期更长也更严重 。 毫不奇怪 , 出现了使用火的证据 , 例如在周口店1号地点 , 尽管可能没有达到先前认为的程度 。
在洞穴深处发现的厚厚的“灰烬”层已经被证明不是重新检查过的区域的火灰烬 。 25然而 , 一个可能的炉膛、灰烬和木炭堆 , 以及各种燃烧过的材料——骨头、石头、木头、种子和一片碳化的树叶——表明他在洞穴里用火 。
而在金牛山遗址 , 含有切割的石头簇 ,压碎和燃烧的骨头以及用含碱粘土密封表明在洞穴中烹饪肉类 。 火的使用也可能与洞穴作为“家园基地”的感觉一起发展 。

在鸡公山发现直径为1.5-2.5米的石圈 , 这是长江流域几个中更新世遗址之一 , 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居住结构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