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
公元2020年9月11日的上午 , 天朗气清 , 古城上街 。 我曾有幸作为武义县文庙、文昌阁、孔园重建项目开工仪式特邀嘉宾 , 见证了一个让历史文脉对接现代文明的重要时刻 。
一锹锹武川之土 , 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披红绸的硕大奠基石上 。
在我的眼前 , 在这片占地约25亩的文庙遗址上 , 曾经或庄严或神秘或秀逸的门、坊、庑、殿、祠、阁、园 , 仿佛正在日月交替的须臾之间又一次拔地而起 。 它将以武义的“文化客厅”的名义 , 等候市民和八方来客的纷至沓来 。
文庙 , 孔庙也 。 在我国 , 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县城都有它的存在 。 它是中国古建筑文化品味最高 , 建筑规制顶尖 , 世界上独有的祭祀“圣人”、培育学子的场所 。 在儒家理论几千年浸润下 , 它无愧是每个地方的文化圣地 。
据明嘉靖《武义县志》卷二《庙学》记载:“文庙儒学 , 在县一里 , 县故有先圣庙 , 肇自有唐 , 在城之南 。 宋崇宁中始即庙建学 , 濒溪 , 岁久堕圮 , 绍兴十四年县令陈一颚迁于县西 , 即今地也 。 ”从这段文字里 , 我们溯望到了它的前生今世 。
2017年 , 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文庙和配套建筑 。 在翌年原址清理时 , 现场出土大量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构件 。
距地面1.2米的元代天井 , 用条砖和卵石镶嵌出的花纹图案 , 美轮美奂让人称绝;
宋代方砖 , 明万历年间烧造的 , 正面印有当时熊姓知县名字的大砖、清代知县李经邦主持制成的侧面阳文的墙砖 , 无声讲述着先人对文庙建筑虔诚崇仰的态度 。
从民国开始 , 文庙成为武义最高学府 。
耸秀壶山南脉 , 葱茏书台山下 , 潺潺熟水之畔 , 绵延古城墙环抱里 , “武义之魂”始终牵动着古城百姓的心 。
虽然文庙消失在时光的长河里已有许久 , 但作为官学标志的“泮宫之池”(俗称“半月池”)尚存 。 它让一代代读书人记住了浸润古城人文的这口大墨池;记住了曾在半月池边读书的那份自豪和荣耀;记住了乡愁和不朽的历史使命 。
(二)公元2022年12月中旬 , 一个岁暮天寒的早晨 。 我拨通了我儿时同住上街的伙伴倪一平的电话 , 他现在已是武义古城保护建设专家组成员 , 孔园工地现场负责人 。 我告诉倪工 , 想来走走看看 , 我到时他早已在现场忙碌着了 。
站在文庙宫墙外左侧 , 我首先看到了宽敞的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处 。 倪工告诉我 , 文庙建筑群对面那天条原来宽度仅11米的道路 , 已被拓宽为24米 , 地下车库设计了360个车位 。 这些设施满足了现代体验式旅游的实际需求 。
在文庙中轴线的南端 , 一段象征性的仿古城墙遗址 , 拱卫着有雕花石护栏板围起来的月牙形的“外泮池” 。 这池的池壁用块石砌筑 , 古朴而坚固 。 池底铺施大块鹅卵石 , 透过清粼池水隐绰而生动 。
褚红色宫墙外 , 竖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 , 那便是“下马石” 。 史书中有说 , 文武百官及军民人等来祭 , 必须在此下马整肃衣冠 , 方得入庙 。
入得宫墙之内 , 一架气势不凡的四柱式石牌坊赫然屹立在我的眼前 , 它的名称叫“棂星门坊” 。 古人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 , 以此命名意寓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 , 施行教化、广育英才 。
棂星门坊前 , 我见到了熟悉而又亲切的“内泮池” , 半月形的池上有座玲珑石拱桥 , 桥身青苔依附 , 绿藤垂髫 , 池边老柳婆娑 , 鸡爪梨树龙钟独立 , 读书时我见到过池中红鲤游弋的美景 。泮池是古代官学的特有标志 , 生员入学称为“入泮” 。 据县志载 , 它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武义贡生范希纯、范希尧兄弟所建 。
它听见过武义学子朗朗地读书声 , 池是古城人文的金盆或沉淀池 , 桥是古城精英的怀乡桥 , 它是古城历史与文化的一面镜子和梳妆台 。
我的目光从大成门往里游走 , 看到文庙整体呈中轴对称布局 , 主要建筑建在中轴线上 。 大成门是进入文庙主建筑的第一道门 , 石门槛有三四十公分高 , 门前有三对一人多高的抱鼓石 , 以左、中、右形式间隔出宽窄不同的入门通道 , 反映出儒家传统礼制及等级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