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刑侦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地铁民警……


我,刑侦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地铁民警……


文章图片


我,刑侦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地铁民警……


文章图片


我,刑侦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地铁民警……


文章图片


在知乎上 , 有个自称“地铁神经质小民警”的答主马拓曾经这样介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叫马拓 , 是一名北京地铁民警 。 本科学习刑侦专业的我 , 本想做一个除暴安良 , 抓捕罪犯的刑警 , 不想毕业后 , 成了一名每天调解、劝架 , 与小摊贩和黑车司机斗智斗勇的地铁民警 , 也曾一度怀疑 , 自己的人生抱负 , 就集中在这一亩三分地了吗?”

刑侦专业训练出马拓敏锐的观察力 , 对写作的热爱让他在知乎上写下 200 多个故事 , 记录了地铁站里的人情冷暖 , 也写下了大城市里普通人的脆弱、奋斗和温暖 。
这些回答 , 让拥有20多万名粉丝的他 , 收获了140多万次点赞 。 保洁阿姨、保安、站务员、摆摊的小贩、卖花的大姐 , 还有地铁的乘客……在马拓的笔下 , 这些普通人组成了拥挤的人流 , 又形成了一幕幕风景 。

NO.1地铁里的人生感悟
5年前 , 马拓在执勤时发现 , 地铁站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温馨或发人深思的事情 。 于是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把这些故事在知乎上记录下来 。
没想到 , 马拓写的小故事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 。 网友们纷纷提出问题和马拓一起交流 , 这些问题有的关乎生活 , 有的关乎爱情或者关乎人生 , 而马拓的回答也多半离不开他在地铁里的见闻 。
有人问:“如何应对人生中的虚无感?”
马拓答:“请不要‘等待’ 。 客流高峰期 , 我总能非常明显地辨别出那些赶时间的乘客 , 因为他们脸上都挂满了烦躁和迫切 , 在我处理的很多地铁内打架或者纠纷类案件中 , 一多半的事主最后都会跟我挠头:民警同志我也不是故意的 , 大早上的都挺着急的 , 冲动了 。 为什么很多人 , 包括我自己 , 有时候觉得活得那么累?因为仿佛我们一直在等待 。 等待毕业 , 等待工作 , 等待加薪 , 等待升职……当你问我怎样熬过这种所谓的虚无和无意义感 , 我只能告诉你 , 放下等待的思维 。 这时候你可以专注去做一件事 , 沉浸其中……”

让大家看到有趣的地铁民警工作 , 这也是马拓写故事的原因之一 。
马拓说:“我发现很多坐地铁的人 , 不会意识到地铁里还会有警察 , 甚至没有注意到地铁站里有警务站 。 大家读过我的故事之后 , 能给他们安全感 , 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地铁里也能第一时间求助民警 。 ”
NO.2每个地铁民警都是“杂家”
早上7点上班 , 第二天晚上7点下班 , 疏导客流、调解纠纷、维持秩序、提供帮助 , 在广场上巡逻 , 进站、出站 , 循环反复——这就是地铁民警的日常工作 。
“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是懵的 。 记得那天人特别多 , 有两个年轻人在打架 , 等我挤到他们身边时 , 人都散了 , 甚至不知道是谁打的 。 我就感觉地铁里节奏太快了 , 连打架都要赶时间 , 谁也不想耽误上班 。 ”马拓回忆道 。
乘客忙着赶路的时候 , 也是地铁民警最忙的时候 , 在早晚高峰和夜里收车之前 。 早晚高峰因为人流比较聚集 , 会高发一些打架纠纷 , 比如因为拥挤造成的争执 , 或者因为排队乘车造成的混乱 , 需要警察快速高效地前去处置 , 如果慢一步 , 在地铁那种封闭且人员密集的环境中 , 很容易造成事故 。 晚上地铁收车前后 , 经常会有一些醉酒或走失的乘客 , 迷失在地铁站里 。

马拓曾处置过一起事件 , 一个母亲和女儿发生争执 , 母亲待在地铁里不愿跟女儿回家 , 任凭民警怎么劝 , 都无法化解她们之间的矛盾 。 后来地铁收了车 , 两人想走都没办法离开 , 最后还是警察开车把两人送回了住处 。
有些乘客可能觉得地铁民警只是每天巡巡逻 , 排除一下安全隐患 , 并不像属地派出所或者刑警队那样忙碌和具有危险性 。
马拓说:“其实地铁里的很多案件也非常有社会危害性 , 比如我们曾经当场抓获持械伤人的嫌疑人 , 曾经抓到过杀人在逃人员 。 ”

“因为地铁里人太多 , 有些因素具有不可控性 , 他们要时刻保持警备 , 以防各种突发情况得不到及时处置 。 所以每个地铁民警都是“杂家” , 对各种犯罪类型和处置流程都能掌握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