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是“小时候”的雪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或许 , 大多数人对霰的了解 , 来自唐代诗人张若虚那首著名诗作《春江花月夜》 , “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融合了月、花、林等景物 , 又用霰的比喻营造了唯美意境 。
教科书将霰解释为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 已是细致入微 , 不仅点明了属性 , 还描摹了样貌 。 究其根本 , 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天气现象 。
但是 , 霰的知名度却不大 , 早已结束中学生涯的人们 , 更是许久不曾再度听说 。 最主要的原因是 , 天气预报一般不会单独播报它 。
这又是什么原因?因为形成霰的时间窗口比较短暂 , 大多情况下 , 与其他天气相继出现或相伴出现 , 呈现阵性和过渡性特征 。
霰甚至比常见的阵雨、阵雪持续时间更为短暂 , 例如冬季下雪前 , 先下霰 , 并不好预测 , 也没必要单独播报 。
【霰,是“小时候”的雪吗?】
▲落在地面的霰
2这样的解释容易让人误解 , 带来一些其他推论 , 即霰是雪的一种 , 或说雪的初始状态 。 也有人从性状入手 , 将霰视为冰雹的微缩版 。
因此 , 霰又称雪丸或软雹 , 还有地方称之雪霰、雪子、雪糁 。 但从科学的角度看 , 把霰视为雪或冰雹“小时候”的样子 , 显然不太正确 。
霰与雪、冰雹均为固态降水 , 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 然而 , 不同点也很多 , 雪花有多种多样的形状 , 六角片状居多 , 而霰多近似球形或圆锥形;下雪总是很安静 , 而霰落地有声音 , 撞击硬质地面还会反弹 。
霰似乎与冰雹更接近 , 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坚硬程度 , 冰雹就像一个个冰球 , 撞击地面后弹跳四散 , 而霰虽也会反弹 , 不过却松脆易碎 。
此外 , 同冰雹相比 , 尺寸差异明显 , 霰的直径一般只有2~5毫米 , 还有一说是0.3~2.5毫米 。 外表亦有不同 , 冰雹往往呈半透明 , 而霰多呈白色不透明 。
▲霰与雪时常相伴出现
3透过现象看本质 , 霰的成因是独特的 。 雪晶形成于大气中湿冷水汽的凝华 , 在霰的形成初期 , 大多也是围绕凝结核构成雪晶 。
雪晶单纯扩大增长 , 便能形成雪花 , 然而 , 有时候的雪晶 , 会在某种压力下 , 接触到过冷云滴 。 这种云滴直径约10微米 , 在-40℃依然呈现液态 。
这种情况与冻雨有相似之处 , 低于冰点却依然保持液态的水有着奇特属性 , 虽然可以在大气中坚持自我 , 可一旦与固态物质接触 , 就会瞬间凝固 。
当过冷云滴与雪晶接触 , 过冷云滴将在雪晶表面迅速凝结 , 附着其上的冰粒不断挤压雪晶 , 导致原有晶形消失 , 霰就此形成 。
所以 , 霰和雪的原始内核十分相似 , 却因过冷云滴的冲并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 这也解释了霰结构相对密实、形状相对单一的原因 。
同时 , 霰与雪相比更重 , 黏性更低 , 对于高山地区而言 , 夹杂霰的积雪更容易发生雪崩 。
▲霰与冰雹亦有相似之处
4尽管霰非常低调 , 但它并不稀有 。 中国北方地区冬季下雪前 , 特别是每年初雪前 , 常有短时的霰 。 一些时候 , 下雪过程中混杂着少部分霰 , 随降雪强度增大逐渐消失 。
南方地区冬季不易形成降雪 , 湿冷条件下的短期固态降水 , 霰的形式比雪更加常见 。
除了与冬季的雪相伴而生 , 霰亦类似冰雹 , 在夏季偶有出现 。 夏季湿热气流强烈上升 , 水汽速冻 , 根据具体条件不同 , 形成冰雹或霰 。
最后 , 一起欣赏下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霰》:
雪花遣霰作前锋 , 势破张皇欲暗空 。
筛瓦巧寻疏处漏 , 跳阶误到暖边融 。
寒声带雨山难白 , 冷气侵人火失红 。
方讶一冬暄较甚 , 今宵敢叹卧如弓 。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 一面科学的“照妖镜”:说说连花清瘟缺少这个“双盲实验”
- 石家庄“黑老大”张宝林:为弟报仇枪杀仇家,《征服》刘华强原型
- “成都副区长不雅聊天”后续,官方惜字如金,知情人披露重要细节
- 多名网红直播间约架在网红桥斗殴,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就好了
- 这位刘大评论员发出“四大疑问”,露出了“乱带节奏”的真实嘴脸
- 未来的太阳会是什么样子?太阳真的会死亡吗?那地球会怎样?
- 欧洲旅游|成都出发2.5小时,直达“川西小樽”
- 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可以分为两类
- 7换1历史级别交易,马刺决心打造“马杨”组合,优质报价难以阻挡
- 大学校园里的几种“暗黑交易”,接单者能赚钱,下单人却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