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张金哲去世:他曾拿女儿做试验,救了无数中国孩子( 二 )


如果抢在感染大面积扩散之前 , 动手术切开患处、放出脓血 , 或许能救命 。


然而 , 这一想法遭到了临床大夫们一致的否决 , 因为这与当时的医学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 , 都认为“化脓未局限、未熟透 , 不准切” 。


与医理相悖 , 张金哲自然不会得到医院的许可 , 更没有哪个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


就在张金哲焦头烂额的时候 , 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 , 他刚出生3天的女儿 , 也感染了皮下坏疽 。


在最初的震惊与痛苦之后 , 张金哲把心一横:“我要给她开刀手术 。 ”


这一次 , 没人再敢上前阻拦 。


张金哲女儿


把自己的女儿当实验品 , 亲自操刀 , 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 那一刻 , 张金哲赌上了自己作为父亲与医生的全部 。


一旦失败 , 他的职业生涯很可能面临终结 , 一辈子也将处于对家人的歉疚中 。


但万一成功 , 不仅能救回女儿 , 也能挽救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生命 。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 , 但更关键的不是手术 , 而是术后的观察期 。 那是一分一秒的煎熬 , 张金哲守在女儿的病床前 , 寸步不离 。


最终 , 女儿的病没有复发 , 身体慢慢痊愈 。


张金哲和家人


这次手术创造了我国第一例婴儿皮下坏疽成活的纪录 , 曾被认为是死路一条的“早期切开法” , 迅速传遍全国 。


此后 , 婴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 , 由之前的100%下降到5%以下 , 这一曾经的绝症 , 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 再不必令人闻风丧胆 。





新中国成立后 , 儿科医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 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 , 将建立专门救治孩子的小儿外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


1950年 , 年仅30岁的张金哲主动挑起重担 , 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建立小儿外科专业 , 成为中国小儿外科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


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 , 一块“小儿外科”的牌子 , 5张病床 , 就是他能争取来的最大支持 。


可是 , 牌子虽然挂上了 , 张金哲每天守在门口 , 却等不来一个病人 。


因为当时大多数父母根本不知道“小儿外科”是什么 , 还有一些父母对“给孩子开刀”这件事充满顾虑 , 甚至不相信开过刀的孩子能活 。


这种冷清的状况持续了三四个月 , 张金哲十分焦虑 。


就在这个时候 , 产科发生了一件“怪事” 。


他们接生出了一个“双头怪婴” , 生下来就没有呼吸 , 大夫和家长都以为是死胎 , 就给扔到了污物桶里 。





直到有人清理屋子时 , 听到污物桶里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 。


孩子被交到了张金哲的手里 , 他一看 , 这哪里是两个脑袋 , 分明是脑膜膨出 , 开刀拿掉就好了 。


他赶紧给婴儿进行手术 , 修复好了后脑勺 , 然后将婴儿转入小儿外科病房 , 成了这里第一个小病人 。


经过一周的看护观察 , 孩子指标一切正常 , 从此 , “双头怪婴”的故事传遍北京城 , “小儿外科”也成了人们口中一个神奇的专业 , 名声大噪 。





1955年 , 张金哲调入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 , 主持建设小儿外科团队 。


创业之艰 , 难以尽数 , 最困难的是 , 受西方技术封锁 , 小儿医疗器械极度匮乏 。


就连当时的小儿插管麻醉技术 , 都在西方的封锁之列 , 这让他们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病症时束手无策 。


为了打破封锁 , 张金哲决定研究中国人自己的小儿麻醉技术 。


他没日没夜地查找资料 , 与同事们反复实验 , 终于首创肌注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加局部区域麻醉 , 让患儿在不插管的前提下陷入熟睡 , 不仅感觉不到痛苦 , 还可以保证自主呼吸 。


无数孩子在该项麻醉技术的辅助下 , 成功进行手术 , 健健康康地活了下来 。





那时 , 曾有不少孩子得了一种畸形病症 , 叫“先天性巨结肠” 。


患儿天生有段肠子不会蠕动 , 导致排便困难、肚子发胀 , 若不及时手术 , 最后很可能被活活憋死 , 很是残忍 。


而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 , 治疗方式是令人望而生怯的开腹造瘘 , 相当于挂个袋子在身外排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