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张金哲去世:他曾拿女儿做试验,救了无数中国孩子( 三 )




很多家长都无法接受这种结果 , 有的拒绝手术 , 听天由命;有的则在做完手术后 , 因无法承受这种负担 , 最终将孩子遗弃 。


这让张金哲意识到 , 治病救人不仅仅是让病人“活着” , 还应尽可能地卸下他们的负担 。


“我面对的都是穷人 , 既是穷人 , 又怎会有时间和精力护理一个带着瘘的孩子长大?不能造瘘 , 得根治!”
【102岁张金哲去世:他曾拿女儿做试验,救了无数中国孩子】

于是 , 张金哲白天工作 , 晚上回到家 , 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作坊 , 钻研解决手术器械的难题 。


最终 , 他从抽屉扣子里获得灵感 , 设计出了一把钳子 , 取名“张氏钳” 。


套筒和环钳(张氏钳)


正是这把貌不惊人的钳子 , 将不开腹、不造瘘、直接拖出小儿肛肠进行手术变成了现实 , 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


此外 , 在这间仅有4平米的“张氏小作坊”里 , 前前后后诞生了50多项设计发明 , 张氏膜、张氏瓣、泵压器等等 , 且全都没有申请专利 , 供各国医者无偿使用 。


他深知当年中国医学求助无门的心酸 , 所以不愿让任何国家的医生、父母和孩子 , 再体会那种无助和绝望 。





行医70余年 , 张金哲是真的将每个病人放在心上 。


他说 , 一个医生微笑服务、礼貌待人 ,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 是在小学阶段就应培养的基本素质 , 如果医院的院长现在还把这专门提出来 , 要求就太低了 。 现在有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像审小偷似的 , 医生不管水平多高 , 也要牢记自己永远是个服务者 。


他以百岁高龄坚持出诊 , 不论来看病的人年龄大小 , 他都坚持起身相迎和相送 , 为抱着孩子的家长拉开椅子 , 又带着微笑目送他们离开 。





他白大褂的口袋 , 带着许多专门制作的小纸条 , 上面列明了儿科常见的病症和疗法 , 随时撕下来拿给家长 。


有人问他原因 , 他说 , 第一是怕家长没记明白 , 可以拿回去仔细看看;第二可以增加他们的信心 , 让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常见病 , 医生经常治疗这些病 , 不用慌也不用怕 。


医院给每个医生发了金属胸牌 , 上面印着职称和名字 。


张金哲却觉得金属胸牌冷冰冰的 , 且字太小 , 病人根本看不清 。


于是 , 他把名字一笔一画地写在白大褂上 , 黑色的字迹加大加粗 , 坐在桌子对面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





他说 , 我们看病首先是跟病人交朋友 , 连名字都不告诉人家 , 那有什么诚意?


新冠疫情爆发后 , 医院考虑到张金哲的身体状况 , 不再安排张金哲出诊 。


张金哲不依 , 坚持为病患查房、为学生临床指导 。


这位百岁高龄的老专家、老教授 , 总是走在查房队伍的最前面 , 旁边的学生想伸手搀扶 , 他却摆摆手 , “不用搀 , 我好着呢!”





而今 , 斯人已逝 , 生者长思 。


按张金哲院士的临终遗愿 , 他的遗体将捐献给首都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 为祖国的医学事业 , 倾尽最后一丝余力 。


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 只有当一些人离开的时候 , 才知道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故事 。


我们似乎该早点告诉他们 , 让他们知道 , 他们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 同样对他们有着无尽的惦记和感念 。


这个冬天 , 充满着悲情的气质 , 短短5天 , 我们痛失13位院士 。


要知道 , 中国的院士总共只有一千多位 , 2021年全年去世28位 , 而最近的5天 , 离世的院士已接近去年的一半 。


他们是真正的国家栋梁 , 每一个名字 , 都是业内响当当的权威:


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材料学专家顾真安、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卢强、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药学家蒋华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张友尚、野生动物管理学家马建章、叶轮机械气动力学专家王仲奇、生物化学家童坦君、气体动力学专家吴承康、小儿外科学专家张金哲……


接二连三的讣告 , 看得人难过和心惊 。


这些沉甸甸的名字 , 生着的时候 ,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鞠躬尽瘁、砥砺深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