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文章图片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文章图片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


文章图片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 , 亦是礼仪之邦 , 极其注重辈分 , 称呼 , 所以过节时走亲访友的称呼就显得格外重要 。
在中国每年有众多的传统节日 , 在这些节日中 , 大家齐聚在一处 , 老人或许还能游刃有余的喊出每一个人的称呼 , 但是对于稍微年轻或者是长期不在家中的人就会比较复杂 。
如果处理不好 , 也会闹出许多笑话 , 就比如未出五服外的姑父 , 和姨夫 。

亲疏有别“亲疏”一词出自于西周所强调的长幼有序 , 亲疏有别的礼仪制度 。
其中“亲”代表着亲属 , 是因血缘 , 以及婚姻相结合然后互相联系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 父母或者同胞兄弟姐妹等亲属又称为亲人或者家人 。
而这“亲”又包括了宗亲 , 外亲 , 以及妻亲 , 是除开有血缘的家人外 , 其他都属于亲戚 。
在世俗中 , 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感情无非就是亲情 , 友情 , 爱情 , 但是存在的关系却远不止这些 , 因此就产生了“亲疏有别” 。
简单的说 , 就父母外的亲友关系而言就能简单的分为两类 , 其中姑父和姨夫的称呼就最为典型 , 也最容易搞错 。

姨母的丈夫我们称为姨夫 , 而姑姑的丈夫则称为姑父 , 不过同样是父母的姐姐或妹妹 , 但是关于她们的丈夫一个称谓为夫一个称呼为父 , 却又是为何呢?
其实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现象而言 , 也不难理解这一夫一父之间差别 。
“姨夫”与“姑父”“夫”通常使用的意思有三个 , 一是为成年男子的统称 , 二是好的配偶 , 三则是旧时候某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
从字面上解释 , 姨夫则是女方娘家妹妹或姐姐的丈夫 , 是长辈向小辈介绍其身份的称谓 , 也是一个辈分的表述 。
当两人属于同辈的时候 , 同辈之间会互相称之为“姐夫”或者“妹夫” 。

不过少部分地方还会称为“姨爸 , 姨爷子”等等 , 由于地方习俗不同叫法也有所不同 。
跟“姨夫”相对应的关系就是“姑夫” , 在书面语中 , 指的是男方姐姐或者妹妹的丈夫 , 对于小辈来说就是姑姑的丈夫 。
“姑夫”也会被称为“姑父” , 大部分人会选择叫姑父 , 从而体现出尊敬 。
“父”最早是出自于甲骨文字形 , 图形中手持棍棒的是家长 , 这样的甲骨文本义为父亲 , 意思是教育子女要守规矩 , 有时也可作为对有出息 , 有能力男子的美称 。
从古至今 , 出嫁从夫 , 是每一个外嫁女所默认的 , 女子从家中出嫁后 , 就拥有两个家 , 一个是娘家 , 一个是夫家;而男子也是如此 , 他们拥有了一个小家 , 和一个岳家 。

在女子出嫁后 , 经常所相处的就是男方的家人 , 因此男方的妹妹相对于女方的妹妹在婚后就会有更加频繁的相处 , 从而姑父也就比姨夫见面的次数也就更多 。
再加上就“夫”和“父”而言 , “父”则更加亲近 , 也更加尊敬 , 因此如果并不是关系很亲近 , 大部分人都会以“姑父”相称呼 , 而不是“姑夫” 。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亲关系可知 , 姑父属于堂亲 , 而姨夫属于表亲 。 且在古时候 , 母亲那方的亲戚大多属于外戚 , 一个“外”字就已经将关系划分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从最早的母系社会开始 , 到后来的父系社会 , 世人对于女子的地位评价也由高到低 。

对于古人而言 , 女子嫁与男子 , 即是冠以男子姓氏 , 需要载入家谱 , 所以在出嫁后 , 男子这边的关系就更为重要 , 即使女方那边的亲属关系 , 但相较而言也会更加重视男方这边的关系 。
而且所孕育的孩子也都是跟随父姓 , 所以在古人看来血亲中姑姑和父亲留有同样血液 , 冠有一样的姓氏 , 也就比姨母更为亲厚 。 因此姑姑的丈夫 , 也就比姨母的丈夫要更为亲近 。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称呼而言 , 其实都大同小异 , 但是怎么称呼主要还是取决于当地的风俗习惯 。

总结其实不论传统礼仪制度中是如何规定的 ,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会因为称呼“姑父”还是“姨夫”而变淡 , 所以只要不太出格 , 称呼也就是一个让世人了解关系的代词而已 。

推荐阅读